放射检查总论.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19854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检查总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放射检查总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放射检查总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射检查总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检查总论.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 B C CR 计算机X线成像(CR)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摄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则不同,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 plate,IP)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CR与DSA中所述的DR同属数字化成像。 CR的成像原理与设备: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其基本结构见图1-6-1。影像信息的记录:用一种含有微量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BaFX:Eu2+,

2、X=CI. Br. I)制成的IP代替X线胶片,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X线影像信息由IP记录。IP可重复使用达2-3万次。 影像信息的读取: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图1-6-2)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激光束对匀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的扫描。在IP上由激光激发出的辉尽性荧光,由自动跟踪的集光器收集,复经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由IP扫描完了后,则可得到一个数字化图像。 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图像的特性。这是CR优于X线照片之处,X线照片上的影像特性是不能改变的。

3、图像处理主要功能有:灰阶处理、窗位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和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等。 灰阶处理;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调整,可使数字信号转换为黑白影像对比,在人眼能辨别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这有利于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胸部可得到两张分别显示肺和纵隔最佳图像。 窗位处理:以某一数字信号为0,即中心,使一定灰阶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其对X线吸收率的差别,得到最佳的显示,同时可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增强处理。窗位处理可提高影像对比,有利于显示组织结构,如骨小梁的显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选择血管造影一系列CR图像中的一帧为负片(蒙片)行数字减影处理,可得到DSA图像。 X线吸收率减影

4、处理:两个不同的X线摄影条件摄影,选择其中任何一帧作为负片进行减影,则可消除某些组织。例如对胸部行减影处理可消除肋骨影像,以利于观察肺野。 影像的显示与存储: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荧屏上的图像可供观察分析,还可用多帧光学照相机摄于胶片上,用激光照相机可把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直接记录在胶片上,可提高图像质量。激光照相机同自动洗片机联成一体,可减少操作程序。 CR的数字化图像信息还可用磁带、磁盘和光盘作长期保存。 CR的临床应用:CR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

5、;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CR的优点。 CR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叠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CR成像,而且对C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所不同的是C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CR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CR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C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CR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

6、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C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在临床应用上,CR不像CT与MRI那样不可代替。D E F G H J K L M O P Q R S T W 危害 “病人放射裸检成医院潜规则”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表明,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约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光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X射线检查包括普通X光拍片、胸透、CT、CR、DR片等检查。 现状:医生不仅穿了防辐射的铅服,同时为了避免X射线外泄造成的伤害,检查室的墙壁、门、窗都是铅材质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防辐射。 患者

7、:国家卫生部1997年就明确规定,“对临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如眼睛、甲状腺、性腺等),应当进行屏蔽防护。”但遵照执行的医院很少,目前大部分医院在给病人做X光检查时都不提供防护服。因为这些铅服动辄上万元一套,一穿一脱要花10-20分钟,耽误他们挣钱。即使个别医院每年都会购置一批铅服,使用率也很低。以某院为例,尽管每年都会购置一批成套的铅服,但的防护服使用率很低,“只有病人主动要求时我们才会提供,我们不会主动告诉病人我们备有防护服。这似乎是个行规。”据这位放射科的医生介绍,因为很少有病人提出要求,一年到头铅服很少“露脸”。 由于放射致癌的病理过程是漫长的,而癌症的病因又是十分复杂的,如果病人在

8、放射检查之后几十年出现癌症,将无法确定他患病原因与放射有无关系。 射线对身体的伤害:取决于三个因素:时间、屏蔽、距离。当X射线检查在两米以外进行,伤害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在接受贴身检查的病人来说,要避免伤害,最关键的就是屏蔽,常用的方法是给非检查部位穿上防护服,例如保护性腺有铅围裙等,但遗憾的是目前各大医院为病人的屏蔽措施几乎为零;受照射时间的长短也直接影响到伤害的大小。 一位从事医疗放射防护几十年的专家朱志新向记者介绍了放射检查致癌的原理时说,胸透、X光、CT等放射性检查,会造成部分机体细胞受损,这些受损细胞如果没能自我修复(也可能是异常修复),就会残存于机体里,像“定时炸弹”,在免疫力低下

9、或促癌因素存在下,开始疯狂复制,成为一个癌症病灶。所以说放射检查次数做得越多,诱发癌症的概率就越大。 常规剂量的CT检查频繁使用,病人接受曝光量大会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因此应当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频率不宜超过一年一次。对于一些疾病的筛查,如早期肺癌可选用低剂量的CT检查,病人接受辐射的量仅相当于拍X光片的一半,不影响检查效果。 不少医生只顾开单检查,却从不关心病人是否超过照射剂量,根本原因一是经济利益,再有就是国家的医疗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关于做X射线检查时给病人提供相关保护措施,在欧美发达国家确实做得相当规范,已经到了立法的层面:如果医生不给病人穿防辐射服,就会被吊销执照。 同时,目前医院普遍存

10、在的一些做法也让放射科的专家们担忧:例如在做介入治疗时,医生和病人同在一个检查室,医生自己都会穿上整套的防护设备,包括颈部和头部专用的。但病人却没有办法做到全面防护。因为病人有时候要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整个人都要暴露在射线下。 而性腺、甲状腺、乳腺等器官相对更需要保护,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照X射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如果直接照射下腹部和性腺容易造成成年后不孕不育,小儿骨髓受照射后患白血病的危险性要比成人大。 危重病人的检查,如果病人自己站不稳或神智不清医生往往会叫上陪护的家属,而这个时候陪护人往往没有防护服可穿,难免受到“连累” 。胸透:做X射线检查,关键是避免短时间内大剂量的检查,比如胸透就是

11、剂量较大的一种。病人在必要检查时尽量选择拍片而不是透视,一次透视的剂量相当于拍十张八张片。但目前来讲,透视和拍片的价格相差十倍左右,一些病人还是会选择透视。正常的体检,一年做一次,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裸检”胸透危害大,成人年检勿超过1次。 十岁以下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做透视。最常见的就是不少学校组织小学生做体检胸透往往是必检项目,其实这对儿童的成长很不利,小孩子对X射线的承受能力是最弱的,给十岁以下儿童做透视完全应该杜绝。 X射线检查注意事项:1.成人每年1次为限:普通体检进行的X射线照射,成年人每年不超过1次,中老年人的防癌检查,每年最好也应控制在1次以内。 2.青少年体检不应照X射线:

12、青少年照X射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直接照射下腹部和性腺易造成成年后不孕不育,小儿骨髓受照射后患白血病的危险性要比成人大,因此青少年体检时无需把X射线检查列为常规检查。 3.孕期最好不要超过2次:女性孕期X线照射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新生儿智力低下、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缺陷,因此孕期尽量不要做X射线检查,因检查疾病原因而必需要做的,整个孕期最好不要超过2次。 4.病人应主动提出穿防护服:如治疗诊断要求必须做X射线检查,应穿戴铅保护用品。应对非受照部位,特别是性腺、甲状腺等对X射线反应敏感的部位进行防护,穿戴防护设备,在接受检查时可主动向医生提出。 5.家属不要陪同检查:放射室门上的警告指示灯亮起时,候诊者应在防护门外等候;患者无特别需求时,家属不要入内陪同。 X Y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