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教育.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19647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主任如何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如何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主任如何教育“问题学生”下面笔者拟谈谈自己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研究总结出的一些教育经验,以期为同行教育、转化 “问题学生”提供一些思路。一、“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原因:“残缺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而且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变得尤为紧迫。它包括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过失家庭”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参与社会犯罪活动而被判刑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于祖父母或成了孤儿。“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

2、、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作为市场经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农村 “留守孩子族群越来越普遍,其教育与心理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残缺家庭”、“过失家庭”造成了物质条件上的困难,父母的犯罪,给孩子带来精神上严重创伤,有的甚至造成恶劣品行。“留守儿童”非常思念父母,希望与父母相见。而这些学生与父母相见的次数每年也才1至2次,至使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使得大批的学困生生活在无助无望的世界里。2、学校原因一是受硬

3、智育、软德育:,助长了问题学生的产生。二是部分教师重智轻德,只教不导,喜欢优生,歧视差生,使本身没有问题的学生心灵受到伤害,对教育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三是部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育人方法简单粗暴,校园人际关系紧张,拉大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无意间的伤害。3、社会原因: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不力,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中暴力与色情泛滥,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形成时,便先入为主的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最大享受,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二、“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一)、提供特殊的教育方式。 “ 问题

4、学生”的问题一般由来已久,且已是深层的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应重新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问题学生”是特殊的教育对象,让他们享有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班主任老师不应抱怨他们不懂事、不争气、不好管,而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其他身心发展上的问题,从人的心理上全面地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同样的欣赏和期待,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班主任应将“ 问题学生”分别隔离开来,分散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控制他们相互频繁接触,以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尊重自己,并为他们营造平等、民主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融合到其他普通学生群体中,共同学习生活,并

5、依靠群体合作的力量,逐步解决他们的问题。(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方面健全班级管理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问题学生”滋生问题的土壤。可以建立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并制度化,对课堂常规、出勤、卫生、课间操、仪容仪表等行为规范,分组量化考评,每月一次,评比结果在“班级园地”公布;可以建立组间竞争机制,实现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竞赛,如上课听讲,回答问题、考试成绩、进步情况等,竞赛每月公布;可以建立个人考评制,对全班学生进行跟踪考评,在期中期末制定自己的各科学习目标和措施,考试后对照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自己的进步,寻找差距之所在,扬长避短,人人向上。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

6、间组建对子,“结伴同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谈心、座谈,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问题。总之,营造了良好的班风班貌,“问题学生”产生问题、蔓延问题的土壤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论英雄,对“问题学生”不轻视,不排斥,不体罚和讽刺挖苦,不翻老帐,不搞秋后算帐,更不做有损“问题学生”人格的训斥,而应当给他们千倍的照顾,万倍的关心,让“问题学生”感到温暖和爱心,使他们在友情和友爱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基础之上,为其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行为目标和学习目标;帮助“问题学生”选取易突破的有一定基

7、础的近期目标,使其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及相应的身心体验,从而增强努力的信心,带动行为习惯的改观和文化知识学习的进步。同时,要把短期目标、阶段目标、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当然还可以尝试采用目标激励法,学生一旦实现了某一目标,那怕是细小的进步,教师可以以各种表扬或奖励的形式加以肯定,并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四)、采用多样的转化方式1.坚定信心,采用迂回策略,在教育和等待中求得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此时如果

8、班主任在教育中遭受挫折就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而撒手不管,那他们则会破罐破摔,所以转化问题学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认清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按可行的方法教育他们,抓反复,反复抓。在不断的教育和等待中求得转化的进度。 2.遵循制度,掌握好尺度,给问题学生以足够的耐心。奖励和惩罚是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管理学生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但对问题学生实施奖罚时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过多的奖励和惩罚对问题学生的转化都是不利的。一般来讲,问题学生违纪行为较多,因此受惩罚的次数也比较多,但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为逃避惩罚而学会说谎、欺骗,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行为上造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这些对转化问题学生都是不利的。如果为了转化问题学生,对他们的一点点好的表现就不切实际地夸大表扬,而对他们的违纪行为置之不理,同样也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关键在于掌握奖罚的度,给问题学生以足够的耐心。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允许学生出错,教育者不但拥有幸福的教育体验,而且问题学生也会不再成为问题了。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问题学生一定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