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19400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享阅读以研促教.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6年暑期论文分享阅读 以研促教 中班教研组课题文化建设与思考 乍浦中心幼儿园 王芙蓉【内容摘要】 当今教育改革思潮中,越来越注重幼儿园的课题文化建设。于是,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培养似乎也成了重中之重。在嘉兴市立项课题早期阅读融入幼儿生活之实践研究实施一年后,一种新的理念“分享阅读”悄然来到我园。为了解决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脱节、与教师的教学脱节问题,我们中班教研组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教研模式,以“分享阅读教育”为课题研究的主题,以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立足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讨,并力求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题文化建设可以使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与合作的意识。

2、具体做法如下:一、以教研活动为抓手,营造分享阅读氛围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导向。2、创设相应环境,进行研究渲染。3、成立子课题组,形成研究规范。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丰富分享阅读内涵1、以常态课为基调,寻找感悟的起点。2、以公开课为窗口,搭建行动的支架。三、以互动平台为桥梁,提升分享阅读效能1、家园互动,合力推进2、园际互动,博采众长 【关键词】分享阅读,分享阅读教学,教研组课题文化建设。当今教育改革思潮中,越来越注重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就历史发展而言,课程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注定要把课程作为主要载体。文化的融合要求课程成为“对话”精神的代表,于是乎,一个

3、个课题应运而生。在嘉兴市立项课题早期阅读融入幼儿生活之实践研究实施一年后,为了解决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脱节、与教师的教学脱节问题,我们中班教研组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教研模式,在活动中将目光投向“分享阅读”。“分享阅读”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通过正确的分享阅读活动能使孩子终身受益,更是因为貌似寻常的“分享阅读”会使教师面临挑战。这种挑战看起来是对传统语言教育活动的挑战,实际是对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挑战、也是对教师学习方式的挑战。这种挑战能让我们看到自身可以上升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因而,走上“分享阅读”之路意味着我们踏上了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艰辛之旅。“分享阅读”初入园时,各班领回读本,各自

4、按着原来故事书的教学方法组织活动。不多久,各种问题均暴露出来。家长质疑读本简单,幼儿也因读本情节缺乏文学性读本的曲折丰富而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甚至教师自己也怀疑读本的价值,面对家长的质询只能含糊其辞。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开始了第一次集体性反思:为什么不能对家长的困惑作出适宜的答复?(因为我们对分享阅读的理念尚未理解)为什么尚未理解?(因为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为什么幼儿对分享阅读活动兴趣不足?(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到位)为什么不到位?(不知如何把握读本的价值、不清楚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缺乏教学艺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分享阅读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难点问

5、题。因此,我们教研组以“分享阅读教育”为研训主题,展开了课题文化建设。一、以教研活动为抓手,营造分享阅读氛围1、建立学习群体,明确研究导向。 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它包括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最新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我们在教师备课室设立“教育科研专柜”,精选最新的教育专著、教育杂志供教师借阅。注重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将理论学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1)理论培训。我们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为培训内容。如阅读理论: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经验主动获取信息从文字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早期阅读教育理论: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早期阅读主要是学

6、习阅读而非通过阅读掌握大量知识。分享阅读理论:培养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重理解而非记忆。包含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系列读本;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2)资源分享式学习。注重让教师自己收集与积累资料,并在研讨中分享。这不仅可以整合资源、优化利用,而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我看分享阅读”这一专题中,我们的老师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查阅资源,然后以书面形式呈现给大家。(列举一份资料的摘要如下:)分享阅读是一种全语言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早期阅读教育方法,视儿童的语言学习为完整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育观念上,分享阅读超越了传统早期语言教育重视儿童听说能力培

7、养的思维方式,更关注儿童前阅读、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在组织实施中,分享阅读强调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强调游戏情景的创设,强调各个领域的创造性拓展活动与之交叉,以达成自然而然及整合学习的价值。教师对于学习理论以及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可在各领域活动中达成一般性迁移,也可指导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处境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2、创设相应环境,进行研究渲染。 在公共环境布置时,我们找准基点开辟五大板块:“在阅读中成长”(以小动物阅读图书激发孩子阅读欲)、“字宝宝乐园”(培养孩子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共享阅读之门”(引导孩子阅读)、“喜阅号启航啦

8、”(向家长推荐好书)、“故事墙”(辅助孩子进行言语表达)。另外还开放了“开心阅览室”、设置分享阅读专区,张贴分享阅读海报、摆放色彩艳丽的图书进行烘托。如图: 创设环境不仅仅指美化活动室,它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也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3、成立子课题组,形成研究规范。子课题承担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活动观摩(教育观念体现纲要精神,教学策略有理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并配有现场实录式详尽观察记录,评析时自评者阐述活动目标达成情况,随机教育情况,及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众评时参与者平等对话,积极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议题的认知、感

9、受和评价。收集资料(背景资料及录像资料)并进行分析(体现设计意图和指导思想、凸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发现缺陷和不足,明确问题症结,提出建设性措施。)课题研究规范的制定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品质。参加研究的老师明确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消除了最初的茫然,有序地进入了研究状态。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丰富分享阅读内涵1、以常态课为基调,寻找感悟的起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我们以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立足教学,帮助组内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幼儿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教育应该还孩子一个真实的自我,因此,我们注重分享阅读常态课的开展。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预测 分享阅读的读本主题源于幼

10、儿生活,情节出乎意料、引人入胜,给人以很多遐想的空间。我们尝试在幼儿没有看到读本封面、没有读本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将读本的文字遮去,就读本中的某一幅画进行联想猜测,发现孩子的思维活跃,会运用已有的经验、就画面上的内容联想翩翩,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没有核心的内容。如:中班读本“捉迷藏”中小朋友们看到一个个小动物都躲进了屋子,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猜测“小动物会藏在哪儿?”“藏在天花板上,藏在抽水马桶里,藏在大树下,藏在洞里”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些不着边际。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要顺利阅读,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对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强调的是孩子已有的经验,更加注重孩子作为阅读主体的

11、作用,这与现代阅读观念是不谋而合的。朗读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这固然有些偏激,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幼儿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幼儿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言语,必然有思维的参与,也有助于幼儿对读物的理解。因此,在分享阅读读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大图书朗读”。教师先带领幼儿朗读,几次以后教师的声音逐渐减小,放慢速度,故意停滞,给幼儿机会说出下一句,直至完全不出声,让幼儿独立进行朗读。对于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借以培养幼儿正确的语感。如:哎呀,哎呀,哎呀呀!朗读有优势

12、也有劣势,那就是小朋友在朗读次数多了后会失去兴趣。运用 文字和句式的运用主要处于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教师通过指导幼儿用规范的句式、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求说得流畅、完整、有新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常态课的进程中教师发现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分享阅读”强调“分享”?分享什么?怎样分享?怎样才能使分享阅读课上得更精彩?单靠自己思考能够想出的可能原因和对策有哪些?这些问题引发了下一步公开课的研讨活动。2、以公开课为窗口,搭建行动的支架。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都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

13、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我们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在对事例的分析、思想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比如:围绕典型课例中班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你最喜欢什么颜色,采用跟进式方法,展开了专题研讨。第一次研讨关注的焦点:活动的构想。你最喜欢什么颜色这一读本是以故事展开式为主的,图画情节为平行,图文相等,文字难度一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都对“用语言表述画面内容,将图画符号转换成语言符号”这一目标没有疑义,认为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幼儿掌握词汇和复合句式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书导读”和“小书阅读”环节,并侧重让幼儿练习词汇和复合句式。活动流程:组织谈话

14、看图猜测大书指读小书阅读。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大书导读活动”环节中,虽然幼儿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倾听和观察;“小书阅读活动”环节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尝试着说书中句式,但是课堂气氛沉闷,幼儿兴趣不浓,只是一味地重复阅读,没有凸显读本的价值。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再次研讨。第二次研讨关注的焦点:活动的调整在原设计基础上根据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借以了解幼儿、了解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工具,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托。)了解幼儿的感悟、表现与想像水平,挖掘读本价值,调动幼儿个人生活经验与独特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间的经验分享与情感共鸣,拓展想像空间。经过讨论,大家对教学活动指导达成

15、以下共识:A、引导观察,注重“看”的指导。在幼儿看图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观察目的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通过如下问题:你能从书的封面看出这本书说的是什么事吗?书中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观察画面。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幼儿自行交流,教师有效地指导,幼儿也就自然看懂图意了。B、图文结合,注重“读”的指导。引导幼儿循着:“看图读图意,看结构字读图意,看字读图意”的思路来读。首先让幼儿看着色彩生动有趣的画面,伴着优美轻柔的钢琴曲旋律,静静地听着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诵。其次,师生一起配乐指读,注意读准字音。最后,让幼儿两两结伴共看小图书进行认读,实现阅读“分享”。C、启发思考,注重“想”的指导。如果只注重幼儿观察而不引导幼儿想象,那么观察所得必然支离破碎,不能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画面。因此,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以观察所得为依据,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通过联想,“看”清画外的内容。例如:教师引导幼儿想:除了黄色的花、黄色的雨衣外还有什么是黄色的?我喜欢棕色的篮球、棕色的熊,我还可以喜欢棕色的什么?幼儿在“想”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作品内容,而且激发了热爱美丽色彩的强烈情感。D、准确表述,注重“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