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19302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成语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成语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成语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成语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成语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成语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成语故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课时2主备人问 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教 学重 点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课前准备课件教 学 过 程复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自相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一)创景导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

2、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讲几个吗?2、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都是代表那些成语吗?(课件出示)3、非常好,都猜对了。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成语故事屋吧!(二) 初读课文,感知提问1、自由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检查情况(课件出示生字) mo dn ch mi ru b 矛 盾 楚国 买 卖

3、锐 利 逼 真b yn墙 壁 神 韵 腾空 张口结舌 惊叹不已 画龙点睛 读生字:自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腮”是平舌音,“戳、楚、锐”是翘舌音,“韵”、“盾” 是前鼻音。 简单记忆生字字形。 读下面词语。chu si sng h 戳 穿 腮 帮 僧 人 吓 唬 俸禄读词语:自读指名读齐读2、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1)自相矛盾(2)、滥竽充数(3)、画龙点睛3、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读了课题和课文内容,你有哪些问题想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快速朗读课文,解决以上的问题。1、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小黑板出示)(1)读课文,在

4、文中找到相关问题的内容。(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并理解。(3)归纳出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2、根据以上要求自己解决问题。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一)学习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3、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5、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

5、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6、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课件出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读懂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包含的意思。教学目标:复习导入,回顾含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一)、学习滥竽充数1、板书:滥竽充数师:

6、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滥竽充数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课件出示)(1)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2)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3)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 2、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3、生活中,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吗?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4、那通过学习这则成语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比喻没有真才识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二)学习画龙点睛:1、自由阅读这则成语故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7、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3)“点睛”结果怎样?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2)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因游客的一再要求)(3)“点睛”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5)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6)尝试着背诵。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1、用下面的词语各说一句话。总是 不要而要 2、按要求写词语。(1)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如:霎时间、 、 、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滥竽充数、 、 、 (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卧薪尝胆、 、 、 3、出一题考考你的同桌。4、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张口结舌8、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 混进来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 张牙舞爪腾空飞去惊叹不已课后记录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