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19270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二单元及测试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积累运用1.略。2.璧碧,串窜,朔塑,原园。3周树人、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朝花夕拾、旧时的美好事物。4.人迹罕至,人声鼎沸。5.示例: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斗争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整

2、体感知1点明了文章写作内容,表明了文章的写作顺序。2. 一、景与景的对比 百草园赏心悦目的景象与三味书屋贫乏无味的景象相对比。 二、人与人的对比 温情的长妈妈、慈爱的闫土父亲与三味书屋“方正、质朴,博学”里的老先生相对比。三、事与事的对比 百草园里做的事是快乐自由的,与三味书屋里一味地读书相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童年的的追忆,对单纯快乐充满童真生活的眷恋。3.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重点品读1.(1)菜畦;桑椹;鸣蝉;黄蜂;油蛉;蟋蟀;覆盆子;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又酸又甜。(2)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出作者当时作为儿童特有的童真童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

3、爱。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作者捕鸟时的兴奋、惊喜。再次说明百草园是“乐园”。排比。造句略。(3)插叙。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更能突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2. (1)不能。加点字为细节描写,说明三味书屋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深刻,很有感情。(2)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个“和蔼”的老先生形象。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突出先生严而可亲的特点。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体现先生读书自我陶醉的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可爱的特点。(3)说明学生不会乱读一气,并不懂得所读语句的意义。(4)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惋惜和惆怅之情。3.百草园虽然

4、给作者提供了玩耍的空间,发现自然的机会,但是作者在这里没有同龄的伙伴相陪,这种快乐中透露着孤独;在三味书屋虽然失去了自由,读的书也枯燥无味,但生活却因有更多同龄孩子相伴而获得快乐,同时还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了新的爱好。4.作者对于寿先生的情感态度是敬重的,作者敬重他的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格。但作者对于来自私塾寿先生的教育是带有批判态度的,这种批判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制度,针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所以,作者对作品中老师的态度和现实中对老师的态度是一致的,并不矛盾。5.示例:秋天,漫步在郊外,天空一碧如洗,太阳温暖灿烂,真是秋高气爽的好节气!走在落叶满地的林间,听着脚下“沙沙”的脆响,嗅

5、着隐约的泥土的芳香,望着远处的山脉被阳光镶了一道金边,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这一片秋色之中拓展探究1.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满眼全是生机勃勃的景象。风雨及时适宜,现比喻客观条件有利。在这里指国家形势大好,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活顺心顺意。兴起,振兴。2.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机勃勃。3.重点描绘百草园的草,以表现鲁迅先生草的进取和奉献精神,与鲁迅 “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格言相比照。4.(1)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棕榈树的生机勃勃,满眼苍翠,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参观百草园时所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2)作者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鲁迅先生以笔为匕

6、首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3)指对鲁迅先生思想不断深入领悟的大路上,个人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大路上;祖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路上。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偏重于主观抒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的许多乐趣;本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草给作者的感想。七 月迹积累运用1.略 2. (C);A:改为;B:改为,;D:改为,。3. -理由:由人在月中,到月在心中,到月因人愿望而生,最后到人可用月,人与月的关系越来越密切。4.贾平凹,当代,贾平娃,秦腔5. 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与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整体感知1. “月迹”

7、本意是月亮的变化轨迹,还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文题点明写作内容,交代了文章的线索。2. 寻月、寻(找)、形散神不散。3.一开始,孩子们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什么都不觉满足,所以在中秋之夜“盼着月亮”;看到镜中月由圆而亏进而消失感到“失望”;而后三妹说月亮属于自己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地“争执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没走,大家“越发觉得神奇了”;最后河边议月,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个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以及童心的纯洁美好。4. 示例: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关键是主动地追求。重点品读1. 镜中月:款款的、渐渐的、慢慢的、匆匆的;院中月:玉玉的、

8、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杯中月:小小的、酥酥的;水中月:溶溶的;眼中月:闪闪的空中月:白光光的特点:运用叠词作用:形象生动写出孩子眼中心中对月亮的感受,富有童真童趣。2.(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月亮不经意之间出现的情态,富有情趣。(2)款款地,悄没声儿、溜,形象写出月亮出现的悄无声息;长了腿、爬,突出了月亮的美好可爱。这几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孩子细腻的感触和思维,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3)满满的是写月亮的形状,玉玉的是写月亮温润清凉的质地,银银的写月亮的光泽,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是写月的亮度。这句话形象写出孩子眼中的月亮形象。4与文章结尾相呼应,暗示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得到了巨大

9、的收获,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5. 奶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她了解童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领导孩子的心灵进入高尚的境地,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6.示例: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它圆圆的,亮亮的,风一吹,它轻轻儿地摇曳着,闪闪的,银银的,我陶醉了。拓展探究1. 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着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的爱上了月亮。2.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图画”。汲取灵感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获得情感交流跟“月”

10、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记充实内心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渗入生活3.(1)现代科学的观点把月亮只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使月亮失去了温情、人性和美感,失去了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不朽生命。(2)作者把写诗说成画画,强调诗人创作的诗句富有意境,具有画面感,体现丰富的艺术价值。(3)运用比喻说明月亮带给人精神上的抚慰。(4)针对那些把月亮当作是宇宙天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人而说的,通过对比强调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有情愫。4. (1)李白:皓月当空,普照四方(2)杜甫:江月涌动,充满活力(3)白居易:月光如水,静谧温婉5. 在感情基调上,贾平凹立意温馨。体现家庭的温暖、融洽;在写作角度上,贾平凹立足以孩子的眼

11、、孩子的心来实现对月亮的追寻、探索,从而引出对月亮的思索、感悟;从写作语言来看,作者立足童真童趣,语言温暖纯洁;从营造意境来看,作者立足感觉,实现“以我观物”“物我同一”的境界。 八 三颗枸杞豆积累运用1.略2. (1)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2)这里指目光敏锐。(3)著作堆垒起来和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很多。(4)生命终结。3.(1)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蝴蝶空中飞舞富有生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2)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叔瘦弱多病的特征。(3)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4)运用设问、比喻的修辞,表现出三叔对“我”的期待:“我”还是个孩子,还有希望,还

12、有时间。4.老大徒伤悲;示例: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整体感知1. 珍惜生命 认准目标 勤奋不辍 见异思迁 知难而退 一事无成2. 它象征着三叔生命的终结生命告终的句号;它象征着三叔一生的教训三个遗憾的0;它象征着三叔对我的谆谆告戒“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3. 三幅画代表三叔三个愿望:建筑师、作家、生物学家,下面三个0代表一事无成4. 一是受到三叔的启迪,明白了成功的秘诀;二是从小对自然生物充满好奇心,对自然生物感兴趣,为事业方向的选择做出了铺垫。启发: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确定方向后要坚持

13、不懈。重点品读1. 是全文的引子,点明人物身份,设置悬念,展开倒叙。2. 对学习不感兴趣,淘气,总是逃学,对自然生物充满好奇。3. 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多角度描写来刻画人物。特征:年轻时,有多个理想和志向,但由于没有抓紧时间,不够勤奋,遇到困难就退缩,最终一事无成,只留下对生命的悔恨。4.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文中第三自然段对小树林的描写;渲染强烈充满生命活力的环境文中第八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促进情节的发展文中第三十六自然段、四十八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等;凸显人物形象文中第三自然段、五十五自然段等。5.(1)恰当:都在不懈追寻太阳,但都失败了。不恰当:夸父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为自己的理想而

14、执著奋斗过;而三叔没有努力奋斗就抛弃了理想,停止了脚步。(2)“”在这里指事物的起点,而“一,二,三”则指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这句话说明三叔的悔恨使我猛然醒悟,终于走上正途。6. 示例: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理由:根据文章主旨、文章内容、文章情节选择。拓展探究1.作者以描写自然现象开头,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流逝。2. 无声无息,没有痕迹、悄然易逝,无法挽留。3第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的具体可感。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

15、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4.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没有作为的自责;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5. 两篇文章都关注了时间的易逝,都表现出抓住有限时间创造无限可能的希望。或:如果不能感受到匆匆一文中对时间流逝的恐慌感,不能唤起对时间的珍惜,那么人们必然与三颗枸杞豆中“三叔”一样,一事无成。两篇文章体裁不同、题材不同,但主旨相关。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积累运用1.略2. (1)未来情况不能想象。(2)文中指因情绪不好而心不在焉的状态。(3)观察(4)高兴或者生气。3. 示例: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活力四射。 整体感知1.事件:吃青菜;吃小笼包子、编谜语、吃大拇指、想去少林寺。性格:好吃、执着。事件:帮妈妈解决纠纷、修电器、对爸爸依赖。性格:保护家人,崇拜强者。事件:两次买橘子水的经历。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