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18780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疾病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疾病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综合性,实践性的科学。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入侵引起的鱼病。最小有效量:能产生作用的最小药物剂量。萎缩: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在此范围内,剂量增加,作用增强。疾病:指当病因作用于机制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渗出性出血: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组织损伤: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稚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单纯感染:仅由一种病原体入侵而引起

2、的鱼病。垂直传播:亲代通过卵将病原体直接传给子代。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的规律,尤其是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学科。破裂性出血:保虫寄生: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水流传播: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贫血:组织或器官动脉血输入减少或停止,或血液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简答题:1. 液体渗出液的生理作用?Answer;1,带走病灶的毒素(稀释毒物) 2,由于

3、共含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3,渗出液的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胞液的渗出。2. 鱼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Answer;1,有效性:根据鱼病诊断结果,选择对疾病有效的药物 2,安全性:不能使用对养殖水环境或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而被禁止的药物 3,方便性:全池泼洒法与投喂药饵法是鱼病防治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 4,廉价性;:药物本身的价值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养殖产品的价值或渔民承受能力;施用过程不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治疗成本。3. 生石灰清塘消毒的作用机理?Answer:1,生石灰可杀灭病菌、寄生虫 2,可以改良水质 3,可以增加池塘肥度4,CaCO3能疏

4、松淤泥,改善底泥通气条件,加速有机质分解5,能澄清水质,使悬浮胶状有机物凝聚沉淀。4. 鱼类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Answer:定期杀虫(硫酸铜+敌百虫) 定期内服杀虫药。5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Answer:1,吸收宿主的营养 2,吸取宿主的血液 3,消化、吞噬或破坏宿主的组织细胞 4,压迫和阻塞作用 5,毒素作用 6,引入其他病原体 6复殖吸虫的生活史及防治方法Answer:生活史;受精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血居吸虫病防治:敌百虫杀虫,同时杀灭其中间寄主 双穴吸虫病防治:1,驱除鸥鸟等水鸟 2,以硫酸铜杀灭稚实螺 3,以水草扎成把子诱捕稚实螺并将其杀害7.水生动物传染性疾病的最大特点An

5、swer::8.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Answer:1,常出现明显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烂腮等症状 2,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水质恶化时 3,抗生素及其它消毒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细菌。9.简述生产实践中CuSO4的使用注意事项?Answer:1,其毒性与水温成正比,因此应在天气晴好的清晨,而鱼未出现浮头时使用 2,无鳞鱼对其敏感,应控制在0.4g/m3下 3,治疗小瓜虫不选用该药10.诊断鱼病时从哪些方面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Answer:1,鱼的分布:正常鱼群游于水中,活动自如,反应灵敏;病鱼长浮处水面,行动迟缓 2,鱼的活动:

6、正常鱼身体平衡,行动活泼,病鱼运动迟缓,反应痴呆,甚至触手可捉 3,鱼的吃食:正常鱼食欲旺盛,每天有正常吃食量;病鱼食欲减退或突然停食 11.鱼类疾病的病程有哪几期,如何分期?Answer: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3.充分发展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症状的时期,机体有明显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12.草鱼肠炎病综合防治方法?Answer: 1.生石灰,漂白粉可交替使用 2.含氯消毒剂、甲醛、碘制剂是常用的水体消毒剂 3.常规的抗生素如大蒜素、土霉素等有很好的疗效,注意给药方式和交替使

7、用 4.中草药制剂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5.配合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如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等。13.常见给药方法,比较其优劣 ?Answer: 优点缺点悬挂法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小只能局部消毒灭菌浸洗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小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缓全池泼洒法对病原杀灭彻底用药量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口服法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重病者,水体病原无效涂抹法药效好操作难注射法药效好操作难,易伤鱼,幼苗无法使用 14.常见(消毒剂及)环境改良剂有哪些,其主要作用是什么/Answer:消毒剂主要有:1,酚类(苯酚) 2,酸类(柠檬酸、除荣剂) 3,醛类(福尔马林) 4,醇类(乙醇) 5,

8、卤素类(漂白粉、漂白精、二氯异氰尿酸钠) 6,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7,石灰类(生石灰、熟石灰) 8,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苯扎溴铵) 作用:1.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 2.降低硫化氢和氨氮的毒性 3.补充氧气,增加鱼虾摄食能力 4.补充Ca元素,促进鱼虾生长和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5.抑制有害菌数量,减少疾病发生。15.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Answer: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去血液循环的过程 2.分布: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3.代谢:药物在体内经氧化,还原,分解或结合等方式进行转化的过程 4.排泄:药物的原型或代谢产物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9、16.环境因素中有机物对药物作用的影响?Answer:17.草鱼出血病病原、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Answer: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红肌肉型 较小鱼种(7-10cm) 红鳍红鳃盖型 较大鱼种(13cm) 肠炎型 大小草鱼 流行规律:危害对象: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 流行季节:6-9月 水温:2033发生 流行地区广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4,发病季节,每月用药治疗一个疗程。18.鱼苗气泡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Answer:发病原因: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 防治方法:1,池塘彻底清淤,防止

10、池底硫化氢和甲烷气体的产生 2,不使用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肥料,注意施肥量 3,经常调节水质,防止浮游植物过多,保证透明度 4,加水时温差不宜过大 5,冬季北方冰封前,用除草剂清除过多的藻类和杂草,冰封后在冰上打眼透气 6,春季,注意增氧机的合理使用。论述题:1. 论述鱼病的传染源及传播方式分别是什么?Answer:传染源:原发性来源:1,患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鱼,为主要传染源 2,患过传染病已痊愈的鱼,在一段时间内仍释放病原 3,天然水域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4,未经发酵的草食动物粪便以及病鱼的排泄物 次发性来源:1,发病鱼池的池水与底泥 2,病鱼池与处理病鱼使用过的工具,网具,饲料等

11、。 传播方式:直接传播: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间接传播:1,水流传播 2,粪便传播 3,动物传播 4,人为传播2.综合性诊断流程?答 1)、现场调查1.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养殖环境、养殖史、发病史)2.水质情况调查与分析(水温水色、pH、溶氧、水的化学性质等)3.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鱼的分布、活动、吃食情况等)20肉眼检查1.体表检查(鱼体体形、体色的观察)2.鳃的检查(注意观察鳃部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增多,鳃丝是否出现缺损或者腐烂等。)3. 内脏的检查(肝胰脏、肠道、消化道、肾脏、腹腔等)3)、显微镜检查1.镜检的方法(1)玻片压展法(2)载玻片压展法(3)病理切片检查2.各器官的镜检(

12、1)体表(2)鳃(3)肠、胃 (4)其他器官(如血液)4)、实验室诊断1. 病原分离鉴定2. 血清学诊断3. 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探针检测技术、PCR检测技术)3.疾病的种类按病原体和感染类型划分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按病原体分类:1.病毒性疾病2.细菌性疾病3.真菌性疾病按感染类型划分:1.寄生虫性疾病2.非寄生虫性疾病4、细菌性败血症爆发原因、流行规律、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答:爆发原因:以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为主 流行规律:也称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季节最长、损失最重主要危害鲫、鲤、鲢、鳙、鲮等流行季节311月份,水温936。59月份,水温28为发病高峰期预防措施:除淤、消毒治疗方法:氟哌酸、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