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185254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推荐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中学生斯卡斯代尔是一个自行车迷。一天清早,他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由于车速太快,引起了一个正在巡逻的警察的注意,这位警察下意识拿出测速仪,想看看他有没有超速。测出的数字让人吃惊,这分明是汽车的速度。警察拦住了斯卡斯代尔,把自己测试的结果告诉了他,并要对他进行罚款。斯卡斯代尔连忙解释,自己是个学生,因为害怕迟到,所以骑得快了点儿。警察笑着说:“那你把校址告诉我吧,你可以先去上学,以后我再同你联系。”不久,斯卡斯代尔接到了哥本哈根最有名自行车俱乐部的邀请信,欢迎他加入他们的俱乐部,俱乐部将为他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着一张警察测定的速度单。学校也鼓励他去参加自行车俱乐

2、部。4年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全国自行车冠军,随后又在奥运会上拿到了金牌,这是丹麦自行车项目的第一个奥运会金牌。惩罚也可以是教育的“乘法”,这位警察对中学生斯卡斯代尔富有温情的做法,生动地展示了合理惩罚的无限魅力,也神奇地成就了一位奥运冠军。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往往是育人者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惩罚的初衷是做好教育的“加法”加快规范养成、加强责任教育、加大警戒效应可在许多育人实践中,“惩罚”这张老面孔在教育的“四则运算”中最擅长的是“减法”,遇到违规现象,面孔呆板,机械生硬,要么罚抄写,

3、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必然只会获得“减法的结果”受教育者学习兴趣冷淡,加之对教育者心怀不满,会让以后的教育实践难见成效;有时因为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除法结果”也避让不及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叛逆表现格外分明,让教育工作异常被动。而斯卡斯代尔的故事清晰地启示着我们,惩罚也可以充满暖意,也可以富有情趣,也可以是教育“乘法”。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受惩罚者这个“被乘数”。要让惩罚发挥出“乘法”般的神奇教育职能,要在惩罚前借助各种有效途径弄清楚受罚者的成长需求、兴趣点和倾向面等诸多因素。教育的对象是处在成长旺盛时期的极富幻想的孩子,心理承受力过于脆弱,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往

4、往都是个人一时的突发奇想,根本都没有顾及事情的后果。因此,育人者在惩罚前应该多顾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倾向的积极一面,尽可能让自己的惩罚符合他们此时成长的特殊需求,多一些引导和爱护,尽可能可以呵护到他们悄悄萌发的进取意识。其次,必须精心把握和优化惩罚方式这个“乘号”。无论罚的方式,还是罚的过程,抑或是罚的力度,必须严格地去适应受惩罚者成长需求的大趋势。孩子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可以罚他去美术、书法兴趣班;学生因为玩篮球旷了课,可以把他送进学校篮球队;上课时不留心唱出声来,可以罚他去学校合唱队只可对其发挥促进或者催化作用,不可产生消极或者打击效应。要别出心裁,富有温情,切不可过于冷酷无情,让孩子滋生逆

5、反情绪;也不能过于热情,让孩子分不清到底是罚还是奖,进而滋生出盲目的成长需求。再者,必须主动规范和提升育人者这个“乘数”。要想让惩罚实现“乘法奇迹”,育人者是关键因素。育人者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该主动展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智慧魅力,准确把握工作对象的个性需求和成长趋向,主动创新出一些可以有效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惩罚方式”。在看似毫无痕迹的教育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出育人的独特一面,可以让惩罚及时温暖、相机指导学生们迷茫的心灵,而不是仅仅为了发泄一时情绪,或者为了达到“杀鸡儆猴”的震慑效果。惩罚可以是教育的“乘法”。只要育人者心中装着学生,在惩罚的前前后后一心想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会惩罚出奇效,惩罚出温情,就有可能让自己的施教行为呈现出神奇的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