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1819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杨丽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 ,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 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 。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 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 值得称赞的。儒家的仁爱以“亲

2、亲”为本,讲“爱有 差等”。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 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 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 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 , 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 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仁爱”与“兼爱”的涵义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 同,可以分

3、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 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 诠释。“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 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 己而言的他者。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 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 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 则 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 ,兼 而爱

4、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5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 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 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6最终达到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仁爱”与“兼爱”的区别1)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仁爱”重私德,而“兼爱”重公德。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可见,儒家认为,只有先“修身”,也即“修 己”,才能“齐家”,而后齐家才可以治国,治国才可 以平天下。儒家是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兼爱” 是与“独善其身”相对立的,它主张“兼善天下”,即 “

5、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 也。”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 身”的私德。而墨家“兼爱”重视的“兼善天下”的社 会公德。2)侧重点不一样。“仁爱”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行仁先从己开始,然后再推己及人。由根基 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体现了 “爱”由远而近、由亲 而疏的量的变化,这种推己及人贯彻的原则是:“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兼爱”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 也”,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 ,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 要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要像爱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爱别人的

6、家园;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也就是不分人我、不分贵贱、强弱、智愚、众 寡地彼此相亲相爱 。一言以蔽之,“己所欲、施与 人”。3)两者“爱”的性质不一样。“仁爱”是有差 别的“等级爱”,“兼爱”是普遍性的“大爱”,儒家的 “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即按照宗法等级 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用荀子的话 说,叫做“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儒家的爱是 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先满足个人私 心的等级爱。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视人若 己,爱人利人。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认为如果人 人皆以血缘亲情为准则,只能助长人类的自私心,其 结果是“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

7、爱兄”;“臣自 爱,不爱君”,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 “爱少,若爱身”? 墨家的“兼爱”之“爱人”不分亲疏,无差别的“大 爱”。4)在爱与利的关系上,儒、墨也是对立的。孔子处理义利的基本原则是 :“见利思义”、“以义为 上”,儒家是把“义”放在首位,把义作为衡量利的重 要的尺度。“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可见当 时儒家对“义”的重视程度。在这里,儒家用“义”去 规范“利”,并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儒家的“义利”也就是 爱与利是相对立的。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爱与利是相统一。墨子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目的、内容和标准;而所尚的“利”主 要

8、是指“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认为“利人”、“利天 下是仁者从事的最高目的 ,达到义利相统一, “言 义必言利”。5)关于人的“主体性”,这两者也是对立的 。 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推及别人, 将心比心,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价值主体 ,体现了价值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保存生命,免受 饥饿,是我之所欲,根据“人我同心”,也是别人所想 要得到的。我不愿意别人欺骗我、欺凌我、轻视我、 侮辱我,同理,“我”也不能把这些强加在别人的头 上。人人如此,就可达到互相尊重 、互相平等的境 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是对别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护。墨家是“己所欲,施于人”,墨子在这里取消

9、了主体的独立性,用自我的意志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信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是把自己的 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使别人成为自己思想的“傀儡”。所以在生活过程中,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喜 欢的东西当成别人也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会伤害 别人的自尊,而且有可能处于好心办错事的尴尬局 面。如果自己的国家实行多党制 ,推行三权分立,便 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政治形式 ,当看到别国不是如 此,便觉得不好,便对别国人们受到的“剥削和奴役”感同身受,于是便横加指责,甚至用武力推翻别 国政府以解救“苦难”中的人们,其结果可能会更糟 糕,这样的“兼爱”不仅不会给人民带来福音 ,相反, 会给人

10、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灾难。可见,要想帮助 别人,就应该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 ,实施帮助。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仁爱”与“兼爱”的区 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两者之 间还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三、“仁爱”与“兼爱”的相通之处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 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 。墨子以“兼相爱”来 “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可见他把道德的作 用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实质上,道德的混乱只是社会根本矛盾的一个外在表现。幻想着用一个 个“仁人”、“兼人”带着“爱心”去除暴安良,显然是 不切合实际的。从理论上讲,道德应该以

11、利益为基 础,脱离利益的道德是不着边际的 ,另外道德也的确 是现实利益的一种有效调节手段,“道德原则一旦 脱离了人们的现实利益和政治利益,愈是被描绘的美满无缺,就愈显得苍白无力。”9孔子和墨子都将 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可见,企图用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关系,无疑会陷入“道德决 定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这是“仁爱”与“兼爱”相 通之处。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 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就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 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而墨家学

12、说则是贵族宗法 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 它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 要求,代表着小生产者、手工业、城市工商业者步入“市民社会”,在社会大变动时代而提出的超期的、不现实的要求。反映这种要求的学说。所以他的学 说代表着平民、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着平民所向往 的理想的社会: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互相帮助、上下 同利、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尚贤使能。“仁爱”与“兼爱”学说受到的争议颇多,许多人 认为它们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因为与现实相 脱离,所以注定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也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普遍采纳。但是对今天的社会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四、“仁爱

13、”与“兼爱”的现实意义“仁爱”学说倡导的是,由“爱人”推及“爱普天 下的众人”、“义大于利”,而“兼爱”学说给我们描绘 了一幅“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天下一体,不分你我、 相亲相爱”的理想境界,这对当今社会是有借鉴意 义的。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之间自私自利,“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道德 处于滑坡的阶段,难怪有人惊呼中国正在经历一场 后果不堪设想的“道德滑坡”。为了利益,父子兄弟 反目成仇、朋友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 。有时候,看到 儿女殴打父母、父母状告儿女的案件 ,真是令人心 痛、心寒。在人民网上看到云南的一个小村落文山 “为了发家致富,整个村庄的人都在做拐卖婴儿的生意”的

14、时候,更是令人绝望。现如今的这个社会 到底怎么了 ?说到底一一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 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失衡了。“精神世界”的失重,使得人的本能的伸展和人欲的扩展,失去了对生命、对良心、对法律的敬畏。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 不择手段。试想一下,如果人人心中都保存着“爱心”,在当今这个经济日益起飞的时代,肯定不会再有什么诈骗案、恐怖事件等等,人们之间的贫富悬殊 也不会这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有现在这 么的冷漠,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会更加和谐。所以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倡导“伦理道 德”在社会关系中所占的比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归”课本,回归社会,回归人们的心中。注 释: 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37、38、58、59.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6年,40、60页。参考文献:1. 周国平.“仁爱”与“兼爱”的异同J.平顶山学院学 报,2005,20 6)3.2. 杨春梅.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 J.齐鲁学刊,2000, 158 5).【作者简介】杨丽娟,女,回族,硕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