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译文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 九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 而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 法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 礼、忠、信的理论前提,进而成为后世法家反传统反文化即反礼乐文明的思想武器;原始道家出于全身保 真的目的而反对的前识,在此却成了笃信刑名参验的功利主义者嘲笑的对象;又如,韩非从道家祸福相依 的相对论中演绎出法家严刑峻法的政纲,经过对老子原文中“圣人”内涵的巧妙替换,将一个知雄守雌、 善利万物的道家形象转换成了法家所推崇的霸主……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韩非对老子学说的改造,从中 可看到这一段中国思想史的微妙嬗变1)德(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得到的《老子》中说的“上德 不德”,是说具有上德人的精神不游移在自身之外精神不游移在外,自身的内在本质就能 保全自身的内在本质保全就叫做“德”德”是得之於自身的。
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 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游 移在外而没有归宿;德游移在外没有归宿就不完全了如果使用它,思虑它,德就不能巩 固;不巩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於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 有德,就保有了德所以《老子》上说,“上德是无为而又是无所为的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制约 那种不懂得道术的人,故 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的人,他的心意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是 说他的心意不被任何东西所牵制如今被虚所牵制,就不是虚真心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 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 充实德充实了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上说:“上德是无为而又是无所为的仁”是说内心自然而然地爱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 出自内心抑制不住的感情,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上说:“上仁有所表 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的义”是指君臣上下的关系,父子贵贱的差别,知心朋友的交接,亲疏内外的分别臣 子事奉君主适度,下边依恋上边适度,儿子侍候父亲适度,卑贱敬奉尊贵适度,知心朋友互 相帮助适度,亲近的人为内、疏远的人为外适度。
所谓义就是说处理各种人关系很适宜,适 宜的纔去做所以《老子》上说:“最高的义(上义)表现出来,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的礼”是体现内心感情的,是各种义有条理的表现,是用来规定君和臣、父和子之间的 关系的,是表明贵和贱、贤和不肖之间的区别的内心怀著某种感情而不能表达,所以用疾 趋、卑拜等动作来表达心意;心里著实有所爱慕,人家不了解,所以用美好动听的言词来加 以申述礼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所以《老子》上说:“礼是用来表达感情的 凡是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有所动作,并不知道这种动作就是他自身的礼一般人的行礼, 是用来尊重别人的,所以有时认真,有时马虎,君子的行礼,是为了自身的需要为了自身 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重要的礼),上礼专心一意而一般人却三 心二意,所以两方面不能相对应;两方面不能相对应,所以《老子》上说:“上礼实行了, 却没有人相应一般人虽是三心二意,圣人仍然保持恭敬,一举手一投足都遵守礼,毫不 懈怠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振臂,表示仍然实行礼道”是有所积聚而成的,积聚就有功效;德就是道的功效(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上的体 现)功效是有实际表现的,有实际表现就有光辉;仁就是德的光辉。
光辉有它的色泽,色 泽有表现它的事情;义就是表现仁的事情事情有礼的规定,礼是有文采表现的;礼就是义 的文采所以《老子》上说:“失去道之後,就失掉了德;失去德後,就失掉了仁;失去仁 之後,就失掉了义;失去义之後,就失掉了礼礼是内心情感的描绘,文采是内在本质的修饰君子取得情感而去掉外貌,喜好本质而 厌恶文饰依恃外貌而论定情感,那情感是不好的;等待文饰而论定本质,那本质是衰弱的 拿什麼来论定它们呢?和氏之壁(楚人卞和献给楚王的美玉),不用五色文饰,随侯之珠(古 代名珠相传随侯医治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报恩,衔给他一粒大珠,人们叫随侯之珠,) 不用金银雕饰因为它们的质地最美,别的东西不足以装饰它们,物体需耍装饰後纔能风行 的,那它们的质地就是不美的因此父子之间的礼,淳朴自然而不拘形式,所以说礼是淡薄 的一切事物不能同时旺盛,阴阳的消长就是如此;事理总是正反相互排斥的,盛德就是这 样,由此看来,礼节繁缛是内心感情衰竭的表现既然如此,那麼行礼的人,正是为了沟通 人们朴实的心灵一般人的行礼,别人有回应就沾沾自喜,没有回应就责备抱怨如今行礼 本应用於沟通人们朴实的心灵,但却给众人提供了相互指责的尺度这能不发生争执吗?有 争执就乱套,所以《老子》上说:“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产生混乱的祸首。
2)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在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就行动,叫做“前识”(指先於经验的 认识)前识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度怎样论定它呢?詹何(战国楚人,道家人物)坐著, 弟子侍立在旁,这时听见牛在门外叫弟子说,“这牛是一条黑牛却是白脑门詹何说:“是 的,是一条黑牛,可白色却在牛角上派人去看,果然是条黑牛而用白布裹住牛角这是 用詹何的数术来扰乱众人的心,华而不实,太劳心费神了!所以《老子》上说:“这是道的 虚华的表现尝试放弃詹子的明察,而使五尺高的愚童子去看,也知道那是条黑牛和白布 裹住牛角所以,以詹子的明察,劳心费神,而後与五尺高的愚童子具有同样的功效,因此 说:“这是愚蠢的开端所以《老子》上说:“前识是道的虚华的表现,是愚蠢的开端《老子》中所谓的“大丈夫”,是说他的智慧很高《老子》中所说的“立身淳厚而不立 身轻薄”,是说表现真情实感而去掉外表的礼貌《老子》中所说的“立身朴实而不立身虚华”, 是说必须遵循事理而不胡乱行事所说的“去掉那个,采取这个”,去掉的是外表的礼貌、 胡乱行事而要取得的是遵循事理、喜欢真情实感所以《老子》上说:“去掉那个,采取这 个人们遇到灾祸,就心里畏惧;心里畏惧,就行为端正;行为端正,就思虑成熟;思虑成 熟,就能懂得事物的法则。
行为端正,就没有祸害,就能享尽天年懂得事理,就一定成功 享尽天年,就全生而长寿一定成功,就能富与贵全寿富贵就叫做福而福是来原於有祸 所以《老子》上说:“灾祸啊,是幸福所依存的地方人有了福,就富贵降临;富贵降临,就衣食华美;衣食华美,就生骄心;骄心滋生,就 行为邪恶不正,举动违背常理行为邪恶不正,就身死早夭;举动违背常理,办事就不能成 功内有死夭的祸患而外无成功的名声,这是天大的灾祸呀!然而灾祸本是从幸福滋生出来 的所以《老子》上说,幸福啊,是灾祸潜伏的地方按照事物的法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大到取得天子的权势和尊严,而小的容易得到卿 相将军的赏赐和俸禄违背事物的法则而轻举妄动者,虽然上有天子、诸侯的权势和尊严, 而下有猗顿(春秋末朗鲁国人)、陶朱(即范蠢春秋末期楚国人,经商致富),卜祝(占卜 吉凶的人)的财富,还要失去民众而丧失他的资财一般人之所以轻易地违背道理而轻举妄 动,是由於不懂得祸福转化的道理广大深远像这个样子,所以《老子》明白告诉人们说:“谁 知道他的究竞?”人没有不想富贵全寿,而未有一个人能幸免於贫贱早死的灾祸的心里想富贵全寿,而 今天却贫贱早死,这是没有能够达到他所想达到的目的。
凡是离开他所想走的路而乱走的, 就叫做迷惑,迷惑就不能达到他所想达到的地方了如今众人不能达到他所想达到的地方, 所以《老子》上说:“这就是迷惑众人之所以不能达到他所想达到的地方,自开天辟地以 来直到今天一直这样所以《老子》上说:“人们陷入迷途,日子确实已经很久了所谓品行端正,就是要表里一致,所谓有节操,一定会为政而舍生忘死,对资产看得很 淡薄所谓行为正直,就是行为公正,出於公心而不偏袒所谓的荣耀,是指官爵尊贵,衣 服华丽现在掌握了道的人,虽然内心和外表都真诚和顺,但并不以此议论困苦堕落的人; 虽然能舍生忘死轻视资财,但并不以此侮辱软弱无能的人和耻笑贪利的人,虽然品行端正不 结党营私,但并不以此嫌弃行为不正的人和责怪自私的人;虽然地位尊贵衣著华美,但并不 以此藐视卑贱的人和欺侮贫穷的人这是什麼原故呢?假使失路的人肯於听从熟悉情况人的 意见,向懂得的人请教,就不会陷入迷途现在一般人希望成功却反而失败的原因,是由於 不懂得道理而又不肯去向懂得的人请教和听从能人的意见,而圣人硬要拿他们出的乱子去责 备他们,就产生怨恨一般人多而圣人少,寡不敌众,这是必然的道理如果一举一动都与 天下的人作对,那就不是安全长寿的办法,因此圣人用遵循法度来引导人们。
所以《老子》 上说:“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角,却不刺伤人;直率,却不放肆;有光彩,却不炫耀3)聪明智慧,是天然的,动静思虑,是人为的作为人,要依靠自然生成的视力去看,依 靠天的生觉去听,依靠天的智慧去思虑所以视力用得过度,眼睛就不明;听力用得过度, 耳朵就不聪;思虑用得过度,智力就紊乱眼睛不明,就不能判断黑白之色;耳朵不聪,就 不能辨别清浊之声;智力紊乱,就不能分清得失之地眼睛不能判断黑白之色就叫做盲,耳 朵不能辨别清浊之声就叫做聋,心智不能分清得失之地就叫做迷乱盲就不能躲避白天发现 的危险,聋就不能知道雨天雷霍的厉害,迷乱就不能免除人间的法令的惩罚《老子》书上 所谓的“治人”,是说协调动静的节奏,节省思虑的消耗所谓的“事天”,是说不要极尽听 力、视力和智力假如把听力、视力和智力完全用尽,就劳神太多;劳神太多,盲聋狂乱的 祸害就会到来所以要节省它节省它,就是耍爱惜它的精神,节省它的智力所以《老子》 上说:“治人事天没有比吝啬更重要的了一般人的劳神好浮躁,浮躁就消耗多,消耗多就叫做浪费圣人的劳神平静,平静就消 耗少,消耗少就叫做吝啬吝啬作为一种办法,它产生於一定的道理能吝啬,是服从於道 理的结果。
一般人遭遇患,陷入祸,仍然不知道退身,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然还没有看见 祸患的徵兆,就虚静无为地服从於道理,以此叫做“早服所以《老子》上说:“实 行吝 啬,因此能早服懂得“治人”的人,他的思虑虚静;懂得“事天”的人,他的七窍通畅思虑虚静,固 有的德就不会离失;七窍通畅,和气就不断地进来所以《老子》上说:“要不断地积累德 能叫固有的德不离失,新的和气不断地进来,这就是“早服”所以《老子》上说:“早服, 是说要不断地积累德积德然後精神安静,精神安静然後和气增多,和气增多然後计谋得 当,计谋得当然後能驾驭万物,能驾驭万物就能轻易战胜敌人轻易战胜敌人,思想和言论 就一定能称雄於世所以《老子》上说:“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源於不断地积累德,所 以:《老子》上说不断地积累德,就能无往而不胜轻易战胜敌人,就能统一天下;思 想言论一定能称雄於世,民众就能跟从进可以统一天下,退也可以使民众服从,这种术很 深远,那麼一般人就看不出它的始末看不出它的始末,因此不知道它的究竟所以:《老 子》上说:“无往而不胜,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究竟凡是有国家後来亡国,有身家後来遭殃的,不可以说他能保住他的国家、能保住他的自 身能保住国家,一定能使国家安定;能保住自身,一定能长命百岁;然後可以说是能够保 住国家、能够保住他自身的人,必将去实践道。
实践了道,他的智慧就一定很深;智慧深了, 他的智谋就一定很远大;计谋远大了,众人就看不出他的究竟只有那种能叫人看不出他事 情的究竟,看不出他事情究竟的才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