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材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108606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心理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心理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心理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心理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心理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心理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心理学材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A-第一章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的学科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心里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二、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3、科学的心理观:A、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科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B、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2、:斯金纳、华生。基本观点:a、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b、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 反应的形成更是经 历学习的过程。c、个体的行为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格式塔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苛勒。基本观点:a、个体的任何经验与行为个体是不可分的,每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其整体的形态。b、脑内先验地存在一个与感知到的对象同型的格式塔。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基本观点:a、弗洛伊德“性泛论”:一切行为取决于性本能的发展。b、人格分裂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新精神分析学派)。C、科学心理观: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第三章1、感觉的概念、感

3、觉的适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例如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注:感觉总是有外界物理量引起的,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对应分为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我们把刚刚

4、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 的感觉能力则 叫做绝对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那种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 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知觉的概念、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这几条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P75) 知觉的选择性抽出感觉对象,其它留为背景。 感觉的理解性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感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刺激变化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

5、整体的现象。一般与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3、注意的概念、分类、随意注意及其影响因素、注意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 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它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P81):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自身的状态、刺激物的意义性。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 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 随意后注意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影响因素:随

6、意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有足够的兴趣, 才能保持 对任务的长期而稳定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4、记忆的概念、分类、记忆系统、遗忘曲线、遗忘的影响因素及原因解释* 记

7、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前者根据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等可以用语言表达。后者通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具有序列 联系的动作 过程。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没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 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 化知识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后者 则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

8、的有意识的影响(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怪时记忆*记忆系统:(下图为记忆的三存储模型)信息丧失信息丧失环境*该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该图表现三者关系。一、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二、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三、长时记忆是信息经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遗忘曲线:整体表现为先快后慢。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 衰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9、。 干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理论: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暂时的,就像把物品放错了位置找不到一样。 动机性溃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也叫压抑理论)5、思维的概念、分类(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表象和想象的区分和理解、问题解决及影响因素*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思维的分类: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把

10、思维划分为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将思维划分为 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根据人们使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角度划分为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表象和想象#表象是事物不再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的基本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又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想象的基本特征:新颖性、形象性。*问题解决及影响因素:一、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二、I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的方式(理解问题)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先入为主,经验之谈)4

11、、定势(使人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反应)I fl 冋|题解5、动机强度(重要因素、内部动力)如下图倒U形曲线A-A- _I_弟八早1、智力的含义、理论、高量、发展的差异*智力具有多种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方面予以界定。大多数心理学家仍然把智力看成是人的一种 般性综合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智力的理论: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决 二因進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内容:G因素般能力(智力的核心)S因素特殊因素 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内容:智力的核心因素不是单一的动机水平G因素,而是由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性、归纳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和知

12、觉速度等7种不同的心理能力构成的能力因素群。智力由以上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内容:G因素或一般能力可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其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与人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一些偶然的学习行为有关;晶体智力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的问题,与人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经验密切相关二、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智力的三元论(美国斯滕伯格)* 包括:情境智力、经验智力、成分智力。* 对其评价: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从人的内部世

13、界、外部世界及经验与 智力的关系三 个方面阐述了智力的结构,强调智力的动态过程,揭示了 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可以 说是智力认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三、智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智力的测量智力商数,智商简称IQ,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这一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首先提出。IQ= (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智力测验的信度(可靠性)与效度(有效性)(P205)* 智力的发展与差异一、智力发展的特征(了解一下就可以) :智力水平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 般来说 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二、智力的差异(重点) : 智力的个体差异(遗传与环境所致)A、智力发展的水平上

14、,个体有高低之分。(直接反应在智商上)B 、智力的结构上,个体间存在差异。(有人记忆力好,有人观察敏锐)C 、智力成熟时间上,个体间有早有晚。 智力的团体差异(更多研究的是性别差异)A、分布差异: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但男性智力分布的范围较广,智力较高和较低的人都多于女性,而女性智力分布集中在中间部分。B 、阶段差异:男女智力的发展变化与年龄特征有密切关系,两性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C 、局部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总体上没有差异,但在构成智力结构的某些方面存在差异。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P117专栏3-5)A、训练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B 、培养直觉思维(经验越丰富,直觉越准确)C 、发展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发展学生的表象系统。表象系统是思维的基础,表象贫乏,形象思维也会枯竭。)*创造力的培养A、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B创造性思维的训练。C 创造个性的培养。100不合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IQ=100+15Z其中Z=( X-X平均)SD第一张智力测量表是比内-西蒙智力表,后来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内量表。第七章1 动机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