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107167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p156) 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是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 强调信号的接收与接收后信号转换的方式(途径)和结果, 包括配体与受体结合、第二信使的产生及其后的级联反应等, 即信号的识别、转移与转换。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强调信号的接受与放大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受体; 活化受体启动靶细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

2、转导途径; 细胞内信号作用于效应分子,进行逐步放大的级联反应,引起效应。信号的解除,细胞反应终止。受体(receptor)(p158)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为糖蛋白,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根据存在部位分为: 细胞内受体(intercellular receptor) 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细胞表面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GPCR)(cell-surface receptor) 酶联受体G蛋白G蛋白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位于质膜胞浆一侧,由,三个不同亚基组成。细胞质膜: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

3、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生物膜内外两侧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约为2nm,中间位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约为3.5nm,总厚度为7.5 nm,这种“暗-明-暗”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磷脂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磷脂分子是流动性的,可以发生侧移、翻转等。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可能全部埋藏或者部分埋藏,埋藏的部分是疏水的,同样,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膜上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流动镶嵌模型。膜脂存在于质膜及细胞内膜的脂质。主要是甘油

4、磷脂、固醇和少量的鞘脂。膜蛋白则镶嵌在膜脂中。所有的膜脂(membrane lipids)都具有双亲媒性(amphipathic),即这些分子都有一个亲水末端(极性端)和一个疏水末端(非极性端)。这种性质使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大多数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只允许亲脂性物质通过。 内在膜蛋白(又称integral protein 整合蛋白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受体病(receptor disease)细胞膜受体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缺陷以及其特异性、结合力等出现异

5、常引起的疾病细胞质基质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占据细胞膜内、细胞核外的细胞空间,称为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 (p112)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N-连接糖基化(N- linked glycosylation)在ER和Golgi中,由酶催化将寡糖链连接到蛋白质天冬酰胺氮原子上的糖基化形式。直接结合的糖是N-乙酰葡糖胺。O-连接糖基化(O- linked glycosylation)在高尔基体中,糖基化发生在靶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羟赖氨酸、羟脯氨酸残基上。直接结合的糖是N-乙

6、酰半乳糖胺。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s )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如Bip是属于Hsp70的分子伴侣。M6P (甘露糖-6-磷酸)分选途径1、M6P分选信号的形成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顺面膜囊中,使甘露糖残基磷酸化磷酸葡糖苷酶:在中间膜囊中,去掉GlcNAc,暴露磷酸基团,形成M6P标志。溶酶体储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 (P135)为先天性溶酶体病,都是由于先天性缺乏某种溶酶体酶以致相应底

7、物不能被消化,这些物质储积在溶酶体内,造成代谢障碍,是一种代谢性疾病I细胞病由于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单基因的缺损,不能形成M6P信号,致使异常转运不能进入溶酶体而分泌进入血液,结果底物在溶酶体内蓄积形成很大的包含体信号肽(signal peptide)位于新合成肽链的N端,一般1630个氨基酸残基,含有6-15个连续排列的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由于信号肽又是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腔的一段序列,又称开始转移序列(start transfer sequence);共翻译转运(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p139) 分泌蛋白在信号肽引导下边翻译边跨膜转运的过程

8、。后翻译转运(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p140) 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合成以后在导肽的指导下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过程。参见后半部分整理染色质的概念(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基因组和C值矛盾细胞周期调控的基本概念:(PCC MPF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CDK CKI 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物系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双信使系统: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

9、号,两个第二信使分别激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和DGPKC途径,实现对胞外信号的应答,因此将这一信号系统称为“双信使系统”。2、ABC超家族(ABC superfamily)ABC超家族是一类ATP驱动的膜转运蛋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多肽及多种小分子物质进行跨膜转运。3、第二信使:第一信使分子(激素或其他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如cAMP, IP3, Ca2+等,有助于信号向胞内进行传递。4、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 胞信号转导过程中,通过结合GTP与水解GTP,或者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而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活

10、性。5、细胞骨架(cytokeleton)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蛋白网络结构,具有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架、维持细胞形态、负责细胞内物质和细胞器转运和细胞运动等功能。6、细胞周期(cell cycle)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之间的有序过程。7、脂筏(lipid raft) 生物膜上富含(神经)鞘脂和胆固醇的微小区域,与生物膜某些功能的发挥有关。8成熟促进因子(MPF):是一种在G2期形成,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MPF为一种蛋白激酶,能使组蛋白H1上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特殊位点磷酸化,促进有丝分裂的启动及染色质的凝集。9细胞同步化:使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共同进入周期某一特定阶段的过

11、程。10细胞调亡(apoptosis):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emmed cell death, PCD)。11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在细胞质中与含被水解底物的小泡融合,从而使水解酶被激活,底物开始水解,此时的溶酶体就称为次级溶酶体。12、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又称老化,是细胞的一个基本的生命现象。是指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和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的现象。13、染色体的早期凝集:将细胞同步化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通过细胞融合,将M期细胞与其他间期细胞融合后培养一段时间,与M期细胞融合的间期细胞发生了形态各异的染色体凝

12、集现象。14、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当某些细胞内外因素使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紊乱,钙稳态失调,未折叠及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超量积累时引发的反应。15、死亡受体死亡受体是近年发现的一组细胞表面标记,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它们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将凋亡信号向细胞内部传递。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家族的蛋白质,包括TNF/TNFR超家族、TRAF超家族、死亡结构域蛋白质等,最终引起细胞凋亡的执行者caspase蛋白酶家族的活化,这些蛋白酶剪切相应的底物,使细胞发生凋亡。16、药物靶标药物靶标是指体内具有药效

13、功能并能被药物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如某些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那些编码靶标蛋白的基因也被称为靶标基因。事先确定靶向特定疾病有关的靶标分子是现代新药开发的基础。)17、组合调控(combinatory control ):细胞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如转录起始)受一个蛋白质组合而不是单个蛋白质调控的现象。18、干细胞主要来源有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其中脐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丰富,细胞原始、纯净,且采集简便,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19、细胞的基本共性1.相似的化学组成:C、H、O、N、P、S等形成的氨基酸、核苷酸、脂质以及糖类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构件2. 脂 -

14、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3. 相同的遗传装置,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4.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20、影响细胞膜流动的因素主要来自膜本身的组分,遗传因子及环境因子等。1、胆固醇:胆固醇的含量增加会降低膜的流动性。2、脂肪酸链的饱和度:脂肪酸链所含双键越多越不饱和,使膜流动性增加。3、脂肪酸链的链长:长链脂肪酸相变温度高,膜流动性降低。4、卵磷脂/鞘磷脂:该比例高则膜流动性增加,是因为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5. 其他因素:膜蛋白和膜脂的结合方式、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21、 内膜系统 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

15、泌泡等。 22、 IF装配与MF、MT装配相比的特点IF装配的单体是纤维状蛋白(MF,MT的单体呈球形)。反向平行的四聚体导致IF不具有极性。IF在体外装配时不需要核苷酸或结合蛋白的辅助,在体内装配后,细胞中几乎不存在IF单体(但IF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受到细胞调节,如核纤层的装配与解聚)。1、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的功能:1)内质网:糙面内质网核糖体的附着与蛋白质的跨膜转运、蛋白质糖基化、内质网腔中蛋白质的其他修饰行为(二硫键的形成);光面内质网脂类合成与运输、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药物代谢与解毒。2)高尔基体:蛋白质糖基化及糖链的修饰、蛋白质的分拣和运输 、蛋白质的有限水解(发生在分泌泡中)、脂类的糖修饰。3)溶酶体:消除异物、提供营养、更新细胞成分、调节激素分泌。4、滑面内质网的功能(1)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和脂类代谢;(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3)解毒作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