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等比数列及其他数列.doc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1KB
约10页
文档ID:544105243
等比数列及其他数列.doc_第1页
1/10

编辑本段数字推理  1、数列;2、等差数列;3、等比数列;4、双重数列;5、和差数列;6、积商数列;7、平方数列;8、立方数列   第一类数列(最容易的数列):(n表示第几项数,a1表示第一项数字)   一、常见数列:   (1)自然数数列:1、2、3、4、5、6、……即an=n   (2)偶数数列:2、4、6、8、10……即an=2n   (3)奇数数列:1、3、5、7、9……即an=2n-1   (4)自然数平方数列:1、4、9、16、25、36……即an=n2   (5)自然数立方数列:1、8、27、64……即an=n3 编辑本段等差数列  3、7、11、15、19…… 是指相邻两数的差值相等,整列数字是依次递增、递减或恒为常数的一组数字,通常用an=a1+(n-1)d来表示如9、20、31、(42)、53 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中最基本的规律,是解决数字推理题的“第一思维”,也即你解答任何数字推理时,都首先要想到等差数列,即从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差的关系上进行判断和推理   等差数列分为一级等差、二级等差、三级等差,一级等差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就像19、27、35、43、51,它们之间的差值为8。

  二级等差数列: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项又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原数列就是二级等差数列如:   150、163、179、198、(219)   A、200 B、199 C、219 D、217   二级等差的变式:数列的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差组成的新数列是一个呈某种规律变化的数列这个数列有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1减1有关的等式,或者是等比数列等等,像下面这一题:   1、2、5、14、()   A、31 B、41 C、51 D、61   三级等差:依此类推,三级等差就是指该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项得一新的二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我们看下面这一题:   1、10、31、70、133、( )   A、136 B、186 C、226 D256   判断:0、4、16、40、80、( )   A、160 B、128 、136 D、140 编辑本段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等比数列,是指相邻两数字之间的比为一常数的数列,这个比值被称为公比,一般用字母q来表示通项公式为: an=a1qn-1(q≠0)   例如:1、2、4、8、16、32、……   这种数列的特点是数列各项都是依次递增或递减,但不能出现“0”这个常数,有“0”的就可以排除是等比数列。

  一级等比比较容易判断,如1、4、16、64、( )   A、72 B、128 C、192 D、256   二级等比和三级等比及其变式是比较难判断,要经两三步的推算,下面我们来看二级等比数列:   2、2、4、16、( )   A、32 B、48 C、64 D、128   它的一个变式:   1/4,1/4,1,9,( )   A、81 B、121 C、144 D、169   判断:2 4 12 48 ( )   A、96 B、120 C、240 D、480 编辑本段等差数与等比数列的混合  就是一部分是等差数列,另一部分是等比数列如:3/7 5/14 7/28 9/56 ( ) 13/224   A、2/7 B、11/112 C、11/49 D、15/63   再看这个数列:164 100 68 ( ) 44   A、50 B、55 C、52 D、49 编辑本段双重数列  特点是相邻之间的数字没有必然的联系,数字之间的规律藏于奇数列之间和偶数列之间做这种题,先扫一眼看是双重数列,就应用做题规律来解决例:7 14 10 12 14 9 19 5 ( ) ( )   A、25 B、20 C、16 D、0 编辑本段和差数列及其变式  特点是第三项由前两项产生的。

和数列是指第1项加第2项,等于第3项,(如果有这样一个数列A、B、C、D、E……即A+B=C,B+C=D,C+D=E,)如:1、2、3、5、8、13、( )   A、14 B、15 C、20 D、21   差数列是指前两项之差等于第三项如果有这样一个数列:   A、B、C、D、E、F,那么则为A-B=C,B-C=D,C-D=E   如:18、10、(8)、2、6 -4   和差数列的变式:   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某数列前两项相加或相减,再经过某种变化得到第三项,则就可以用和差的方法来解答如:   22、35、56、90、( )、234   A、162 B、156 C、145   再如:4、8、6、7、( )、27/4   A、13 B、13/2 C、17 D、21/4   例:4、5、11、14、22、( )   A、24 B、26 C、27 D、36   和差数列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三项和差及其变式,它的特点是前三项之和经过变化后得第四项   如:0、1、1、2、4、7、13、( )   A、22 B、23 C、24 D、25   再看一个例子:2、3、4、9、12、15、22、( )   A、27 B、31 C、36 D、42 编辑本段积商数列  特点也是第三项由前两项产生的,解题要点是要看第三项与前两项存在某种联系,并且变化的幅度很大,就可以考虑积商数列的规律。

如:1、3、3、9、( )、243   A、12 B、27 C、127 D、169   下面来看它们的变式:   1、3、2、4、5、16、( )   A、25 B、32 C、48 D、75   这道题的第三项是:1×3-1=2,3×2-2=4,2×4-3=5,4×5-4=16,5×16-5=75,应选D、75 编辑本段平方数列  把某一数列变为a12,a22,a32后,再看新的数列是什么关系,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回归原数列如:16、36、25、49、36、64、( )   A、49 B、81 C、100 D、121   它的一个变式:79、102、119、146、( )   A、158 B、162 C、167 D、172 编辑本段立方数列  它与平方数列差不多,也是将某数列变为a13,a23,a33之后再进行分析,如:29、62、127、214、( )   A、428 B、408 C、345 D、397   再看:0、9、26、65、124、( ) A、165 B、193 C、217 D、239等差数列百科名片等差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1)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 (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目录多项式数列 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 1. 通项公式 2. 前n项和公式 3. 推论等差中项 等差数列小故事 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1. r次等差数列 2. 一次数列的性质 3. 等差数列的判定 4. 一道例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 等差数列的特殊性质多项式数列 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 1. 通项公式 2. 前n项和公式 3. 推论等差中项 等差数列小故事 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1. r次等差数列 2. 一次数列的性质 3. 等差数列的判定 4. 一道例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 等差数列的特殊性质展开编辑本段多项式数列  等差数列是多项式数列的一种 简称:A.P (arithmetic progression)   多项式数列:      p(n)=b(0)+b(1)*n+...+b(k)*n^k   多项式数列的和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转换令这个转换矩阵为A,   做向量b=[b0,b1,...,bk]   令向量c=A*b',c就是和公式的向量。

  和项S(n)=c(1)*n+..+c(k)*n^k+c(k+1)*n^(k+1)   3阶多项式数列的 A=   A有专门的算法,可以用于matlab中   function p=leeqi(r)   format rat   p=zeros(r,r);   for k=1:r,w=2:k; p(1,k)=1-sum(p(w,k));   for n=2:r-k+1,p(n,n+k-1)=(n+k-2)/n*p(n-1,n+k-2);   end   等差数列是多项式数列的一次形式b(0)+b(1)*n,在这里把多项式数列的一次形式简称为(一次数列)   一次数列的通项公式为:p(n)=b(0)+b(1)*n;前n项和的公式为:S(n)=[n,n^2]*[1,1/2;0,1/2]*[b(0);b(1)]. 编辑本段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通项公式  a(n)=a(1)+(n-1)*d ,      n是正整数 前n项和公式  S(n)=n*a(1)+n*(n-1)*d/2或S(n)=n*(a(1)+a(n))/2 n是正整数 推论  一.从通项公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前n项和公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二.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   =a(k)+a(n-k+1),(类似:p(1)+p(n)=p(2)+p(n-1)=p(3)+p(n-2)=...=p(k)+p(n-k+1)),k∈{1,2,…,n}   三.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S(2n-1)=(2n-1)*a(n),S(2n+1)=   (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若m+n=2p,则a(m)+a(n)=2*a(p)   (对3的证明:p(m)+p(n)=b(0)+b(1)*m+b(0)+b(1)*n=2*b(0)+b(1)*(m+n)   p(p)+p(q)=b(0)+b(1)*p+b(0)+b(1)*q=2*b(0)+b(1)*(p+q);因为m+n=p+q,所以p(m)+p(n)=p(p)+p   (q))   四.其他推论   ① 和=(首项+末项)×项数÷2   (证明:s(n)=[n,n^2]*[1,1/2;0,1/2]*[b(0);b(1)]=n*b0+1/2*b1*n+1/2*b1*n^2   (p(1)+p(n))*n/2=(b(0)+b(1)+b(0)+b(1)*n)*n/2=n*b0+1/2*b1*n+1/2*b1*n^2=s(n))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证明:(p(n)-p(1))/b(1)+1=(b(0)+b(1)*n-(b(0)+b(1)))/b(1)+1=(b(1)*(n-1))/b(1)+1=n-1+1=n)   ② 首项=2和÷项数-末项   ③ 末项=2和÷项数-首项   (以上2项为第一个推论的转换)   ④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上一项为第二个推论的转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