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1026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教学目标:1. 一天中各个时段体育锻炼的优缺点2. 两个不适宜锻炼时间|3. 一般来说比较适宜的锻炼时间为 0.51小时4. 超量恢复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在什么时间锻炼好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 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 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 下午和傍晚。不同的 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时间。1、清晨锻炼优点: 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 氧气;有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 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2、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 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 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缺点: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 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 不适。另外,对于工作学习紧张和习惯于晚起的人来说, 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 进行早锻炼。锻炼时间:不能说越早运动越有益。究竟应在什么时候开

3、始晨练还要因人、因地、因季 节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讲,夏天在五六点钟,冬天在六七点钟进行晨练比较合适。2、午后锻炼午后锻炼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也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下午 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下午 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 跑步等。3、傍晚锻炼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 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北方一些地区的民众有时也在傍晚进行集体扭秧歌活 动。但晚饭后1小时方可进行体育活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也 不可过大,心率应大约控制在 120次/分钟

4、,傍晚锻炼和睡觉的间隔时间要在 1 小时以上,否则会影响夜间的休息。4、几个不宜运动的时间 进餐后。这时参加运动会造成血液流向四肢, 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 就会导致疾病。体弱者还会引起餐后低血压。 阳光暴晒下。中午前后,烈日当空,气温较高。除游泳外忌在此时锻炼。 夏季阳光中紫外线特别强烈,人体皮肤长时间被照射,易发生灼伤。二、锻炼多长时间为好1、要保证一定的时间 为了保证基本的锻炼效果,每天锻炼的时间应至少在1小时左右。 在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之间出现矛盾时,应首先考虑运动时间。 如果每天锻炼不能保证 1小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即每次锻炼 10分钟,每天锻炼若干次。初次参加体育锻炼或身

5、体机能较差者,亦可采用此 办法。2、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保证足够的锻炼时间不是说每次锻炼的时间越长越好,锻炼时间的长短也要科学合理。 不管从事什么强度的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不要超过 2小时。每次运动时间以多长为宜,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等而 定,不能一成不变。一般情况下,每天锻炼 0.51小时效果为最好。3、锻炼要有合理的间歇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重复练习之间的合理休整是提高锻炼效果的有效方法。 运动要消耗体力,运动后休息时才会补偿消耗并获得“超量恢复”。所以,一次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而应该有间歇,但是间歇时间也不能过长,如果间歇时间 过长,运动后的“超量恢复”会变成“超量消耗”,同样

6、难以取得应有的运动效 果。教后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体育课课堂常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中学体育课的常规要求,更好地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教学步骤:一、 课前常规:1、教师应整理好着装,注重仪表,提前到操场准备上课。2、认真写好教案,准备好器材,规划好场地。3、向体育委员、小组长布置上课内容,提出有关要求。4、上体育课时,学生应提前1分钟到指定地点等待教师并准备上课, 体委应 带领部分同学协助教师准备场地,器械。5、学生一律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不准戴帽子、手套、围巾。严禁携带小刀、笔、证章等物品。|6凡因病、事等未能到校上课的学生,一律由体育委员向教师说明情况, 记入考勤。7、体育课需请假的学

7、生,应向任课体育教师说明,教师视其情况安排见习 或适当活动。8、值日生按教师要求,将器材安放在规定的位置。9、轻病假和女生例假,必须随课见习,并由教师安排适当活动。10、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包括见习生)。11、上体育课时,学生应精神饱满尊敬教师团结合作,积极进取,认真听课, 刻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据此评定学生课堂表现分。二、课上常规:1、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按教师指定位置,迅速集合队伍。2、体育委员报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3、学生迟到需喊报告,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4、学生按教师要求刻苦锻炼,不擅自离开场地。5、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体育考核标准

8、,不弄虚作假。6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7、总结本课情况,布置课下练习,安排归整器材。三、 课后常规|1、分析本课情况,写好课后小结。2、能认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教后感: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短跑的动作方法。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彩图详细介绍了短跑的动作方法。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短跑能力。2、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博尔特图片和他打破男子一百米跑世界纪录的视频导入新课。二、短跑简介:短跑属于极限强度运动,短跑是在规定的跑道上跑完规

9、定的距离, 并以最先 跑到终点取胜的运动项目。短跑比赛包括100米、200米、400米。三、短跑的动作方法:1、 起跑: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 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 条件。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 必须使用起跑器。安装起跑器 目的是使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各就位: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 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 膝盖和 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 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

10、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 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 口令。预备:听到“预备” 口令后,平稳抬起臀部,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前腿大小 腿夹角约为90度,后腿约为120度,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 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3)鸣枪:当听到“枪声”时,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两腿迅速蹬离 起跑器。后腿以膝领先沿着地面迅速向前上方摆出,用前脚掌扒地,同时后腿要把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把身体向前送出。做到起跑时反应快、蹬摆快、 第一步落地快。2、 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开始的一

11、 个跑段,一般为30米左右,它的任务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腿蹬离起跑器后,身体处于较大前倾姿势,为了不使身体向前摔倒,继续加 速,要积极加快腿与臂的摆动和蹬地动作,保持身体平衡。跨出第一步时,着地脚由前脚快速过渡到脚趾位置。 保持身体前倾。恢复阶 段,较低的一条腿与地面保持水平。每步的步长和频率都要增加。 20-30米后, 躯干逐渐抬起。3、途中跑途中跑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最高跑速, 起跑后的加速跑结束即进入途中跑。 一个单步由后蹬和前摆,腾空,着地和缓冲几个部分组成。(1) 后蹬和前摆: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重要的动作阶段。当身体重心移动 支撑垂直面时,支撑腿开始积极有力后蹬。支撑腿和

12、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 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对身体上下波动起着重要的作用。(2) 腾空:腾空是支撑腿结束后蹬离地面,进入无支撑状态。腾空期是从足 尖离地后开始,支撑腿的大腿随着蹬地后的惯性,使膝关节折叠屈曲,同时,还 伴随着另一条腿抬大腿的屈髋关节动作,形成前摆姿势。(3) 着地和缓冲:腾空结束后,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有弹性地着地。 然后迅速屈膝屈踝缓冲,随着跑动的惯性,摆动腿大小腿折叠,迅速向前摆动并 与支撑腿靠拢。4、 终点跑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个阶段 ,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过终点。终 点跑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离终点线 1520米时,尽力加快两臂摆动速度和力 量,保持

13、上体前倾角度,当运动员离终点线前一步距离时,上体急速前倾,双手 后摆,用胸部或肩部撞终点线,跑过终点逐渐减速。四、到运动场实地练习短跑。_J教后感: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田径运动概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起源与发展,明确田径运动概念以及发展 趋势,了解田径运动作用与意义。教学重点:了解田径运动起源、发展已经锻炼功效,促进学生对田径活动 兴趣。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田径活动学习与锻炼。教学过程:一、田径运动的起源于发展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远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 生活资料,在和大自然及禽兽的斗争中,不得不走或跑相当的距离,跳过各种障 碍,投掷石块和使用各种捕猎

14、工具。在劳动中不断的重复这些动作,便形成了走、 跑、跳跃和投掷的各种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把走、跑、跳跃、 投掷作为练习和比赛形式。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了第一届古奥运会,当时唯一的 比赛项目是192.27米跑,从那时起,田径运动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189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现代奥运会组织。1896年在希腊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在这届奥运会上田径的走、跑、跳跃、投掷等项目,被列为大会的主要项目。至 今已举行的各届奥运会上,田径运动都是主要比赛项目之一。19世纪下半叶,田径项目传入我国。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以田径 为主的运动会,是我国最早的一次田径比赛

15、。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制”规定田径项目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1923年,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包括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均把田径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二、田径运动的概念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包括男女竞走、跑跃、投掷四 十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跳跃、投掷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以时间计算成 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国际业余田联将田径运动 定义为:田赛、径赛、公路赛跑、竞走和越野赛跑。三、田径运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1、 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通过田径活动使人体获得大肌肉活动的体念, 促进人体形态的正常发展,内脏器官机能的完善和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发展。 通过各项目练习,发展快速跑能力与有氧耐力,发展弹跳力和肌肉力量,提高抗 疲劳能力。还能使知觉更加敏锐、准确,记忆力和判断力得到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活中的安全。2、促进心里健康发展通过田径活动,在活动与比赛中体念激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