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功与过.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10075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功与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细菌的功与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细菌的功与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细菌的功与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细菌的功与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功与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功与过.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的功与过 细菌是最小的单细胞生物,借助光学显微镜就能看得到,根据细菌外形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含能制造蛋白质的核糖核蛋白和多种酶蛋白,还有分散在细胞内的染色质,这种染色质能复制并引起整个细胞分裂,细胞迅速分裂繁殖是细菌的特点。细菌没有叶绿素,营寄生或腐生生活。还有一类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由于它们是由细菌丝组成的单细胞,菌落呈放射状,故称为放线菌,它在分类学上仍属细菌一大类。放线菌大部分腐生,少数寄生。少数细菌和放线菌是病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害,但有许多细菌和放线菌对自然界和人类是有益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细菌的功大于过。一、

2、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伪膜发生所在部位分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四种类型。咽白喉病初发热,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斑片状伪膜,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的颈部明显变粗,形成所谓牛颈。大多数喉白喉是由咽白喉蔓延而来,少数原发。喉白喉特点是声嘶,犬吠样咳嗽,重者甚至失音。严重者发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鼻白喉较少见,常发生于婴幼儿。白喉预后好坏与病人年龄、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的早晚有关。婴幼儿的病死率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重型咽白喉可产生严重中毒性症状,多在病后第23周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因。喉白喉可引起窒息。所以发现白喉应及时隔离治疗。二、淋

3、球菌 淋球菌(又称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由其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也可侵犯眼睛、咽部、直肠和盆腔等处以及血行播散性感染。淋病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1879年由Neisser氏分离出,故又称奈瑟氏淋病双球菌。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淋病患者是传播淋病的主要传染源,淋病主要通过不洁性交而传染。但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途径传播,性接触传播是淋病的主要传染形式,成人淋病几乎都是通过性交感染。男性与患淋病的女性一次性交后可有25%的感染机会,性交次数增多感染机会增加。非性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的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多通过淋病母体产道感染引起的。妊娠妇女

4、患淋病,可以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及胎儿感染,此外还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三、 麻风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天仍有平均1600人感染麻风,历史上麻风一度被认为是可耻的疾病。麻风杆菌让人失去痛觉而容易受伤,并造成肢体畸形、残废或者失明,严重者内脏也会受损害,而且迄今没有疫苗预防。四、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属于微球菌科葡萄球茵属,是观察球菌个体形态以及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同时也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在进行实验观察时,如果不注意无菌操作,往往会造成葡萄球菌感染。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5、epidermidis)和腐生葡萄球菌(S.sapropHyticus),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很强,除可引起上述疾病外,对多种抗菌素都能产生抗药性,如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都不能使它致死。金黄色葡萄球菌还能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以致杀菌能力极强的青霉素有时也对它无能为力。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验教学时,一定特别强调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有创伤的同学更应特别注意。五、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

6、,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Tor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世界第5、6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7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8次流行之势。六、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7、是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发病率目前属急性传染病的前列。本病终年均有发病,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见于世界各地。(一)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例和慢性病例在流行病学上意义尤大。(二)传播途径主要借染菌的食物、饮水和手等经口感染。在流行季节可有食物型和水型的暴发流行,前者系食用被手或苍蝇等污染的物体而受感染;后者系水源被粪便污染而致水型传播。在非流行季节,接触被病人或带菌者污染的物体可受感染。(三)人群易感性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后仅产生短暂、不稳定的群和型免疫力,易重复感染或复发。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一般13天。临床表现与感染

8、菌型、菌量及机体状况有关。小儿易患中毒型菌痢,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便量少,有时为脓血或脓冻,可有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持续13周后缓解或自愈,亦可转为慢性。轻型:腹痛腹泻较轻,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高热40,反复惊厥,好睡,昏迷,迅速发生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型)或呼吸衰竭(脑型),或二者兼有之(混合型),但不一定有腹泻。慢性期病程超过2月以上为慢性。慢性迁延型:有持续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腹部可有压痛。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痢疾史,无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有异常,大便

9、培养可阳性。急性发作型:可在上述二型基础上发生,有急性菌痢典型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较轻。预防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一)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病的重要措施。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更需作较长期的追查,必要时暂调离工作岗位。(二)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后的习惯。对饮食业、儿童机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带菌状态。发现带菌者,应立即予以治疗并调离工作。(三)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多价痢疾活菌苗进行预防。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

10、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临床表现: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

11、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一)普通型: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1.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日,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2.败血症期:患者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约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

12、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病人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2日左右。少数病人有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3.脑膜炎期:病人高热及毒血症持续,全身仍有瘀点、瘀斑,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12日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食、烦躁及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能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极有帮助,但有时因频繁呕吐,失水反可出现前囟下陷。(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

13、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1.暴发型败血症:多见于儿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可降至零,尿量减少或无尿。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及瘀点培养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DIC存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2.暴发型脑膜脑炎:此型亦多见于儿童。脑实质损害的

14、临床症状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推体束征常阳性,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三)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不多见,成年患者较多。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寒战、发热发作,每次历时12小时后即缓解,相隔14天后再次发作。发作时可出现瘀斑、斑疹、膝腕关节疼痛等。诊断主要依据发热期的血培养,常需多次检查才获阳性。辨点涂片阳性率不高。病程中有时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而使病情急剧恶化。八、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

15、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所致疾病称沙门氏菌病。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对人致病;对人和动物均致病;对动物致病。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B、C),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十余种。一般可简称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九、大肠杆菌 生活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埃希氏属细菌。该菌外形杆状,周身具鞭毛,能运动,往往在初生儿或动物出生数小时后即进入肠道。除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除使人得肠胃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