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098037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目前已经设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通过实地了解其它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从而找出适合我市发展的路径。 一、我市医养结合的现状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xx市从xxxx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xxxx年xxxx年间,xx市总人口由xxx万人增至xxx万人,xx岁以上老年人由xx万人增至xx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xx%增至xx%,xx岁以上老年人由xx万人增至xx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xx%增至xx%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市xx岁以上老年人将到达xx万人,按照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效劳业的相关政策,

2、实现x%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全市将有x万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二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展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xx家,有xx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了签约的医疗绿色通道,其中内设医院x家,内设卫生室、门诊x家,xx%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康复、保健效劳。打造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xx个,医养结合试点xx个。 目前,我市医养结合有以下x种模式: 依托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照护医疗支持体系。社区卫生效劳中心通过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分类,动态掌握辖区老年人根本信息,并对其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提高养老效劳供应方的效劳效率。重点对辖区xx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六位一体+签约效劳预

3、防、保健、康复、医疗、健教、心理咨询、家庭医生签约。xx社区效劳中心作为国家养老照护试点实施单位,除了持续为老年人开展常规居家养老效劳外,在全市率先启用了智慧之家远程养老系统。xxxx年,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中选择了x户xx位xx岁左右的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开展试运行。为将智慧养老平台试点扩大,xxxx年x月,正式启动医养结合居家健康养老平台,目前,先期xxx只智能手环已经投放使用。下一步,共计xxxx只智能健康手环将陆续投放辖区,守护居家老人健康。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促进医、养有机结合。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我市xx老年公寓等x家养老机构内设医院,xx老年公寓等x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门诊

4、或卫生室。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xx区xx老年综合养护院建在核工业二二医院内,养护院与二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老人入住前,由医院进行健康评估,按疾病谱进行分类,双方共享疾病信息。养护院和医院病房之间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入驻养老机构的老人可享受日常的卫生诊疗、护理效劳,以及先入院后办理住院手续的效劳等。三是成立老年护理院,突出xx医药、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我市将xx医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融入医养结合全过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的xx医药中医药健康养老效劳。市xx中医院与奥林老年公寓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奥林老年公寓护理院。内设床位xx张,设有xx医科、中医科、妇产科、骨伤科、

5、心身医学科、治未病科、体检科、急诊科、药剂科、影像科、超声科、临终关心科等xx余个科室,由xx名医护人员组建成医疗护理团队,全天全年为入驻老人提供医疗保障效劳。医疗设施、病区设施全面,老年人不出公寓即可办理就医住院手续,享受医保划卡及其他医疗健康效劳,打造了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效劳试点。 两院一体,提供医养结合效劳。xx老年公寓老年慢病康复医院和中环国际卫生效劳中心都是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日常医护诊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康复训练、护理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效劳。 政府投资,抱团养老。xx区共投资xxxx万元,在xx村分别建成互助幸福大院。xx周岁以上

6、农牧民按照自愿搬迁、拆旧搬新原那么,可免费入住互助幸福大院,xx区卫健委为每位入住老人排查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效劳,并开展具有xx中医特色养生、保健、治疗为一体的医疗保障效劳。 三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存在问题及困难 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健、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养老院设置医疗卫生效劳机构,急需纳入医保定点报销范围。居家老人的医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设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疗康复纳入医疗报销等制度仍

7、需完善。 目前我市xx家养老机构,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xx老年公寓等x家内设医疗机构外,其余养老机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社区医养效劳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xx%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效劳,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根底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效劳。但是目前全市公共卫生效劳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特别是乡镇、社区卫生效劳资源缺乏,基层医疗效劳设施薄弱,现有的医疗卫生效劳难以满足养老效劳需求,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

8、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效劳还有很大难度。 二、关于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思考 我市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市的医养结合工作。 一增加投入,引入多部门合作 根据市老年人情况合理预测老年人支出,增加财政拨款的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医养效劳。积极探索老年人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医养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民政的工作或是卫健的工作,政府在做好有效的监管的同时还要担任重要的协调职能,要协调民政、卫健、医保、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融合参与,成立市级层面的医养结合工作机构,完善我市医养结合政策统一管理,建立医养结合一体化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分工协作机制,增加部门间的凝聚力。完善养

9、老效劳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效劳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 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布局医养结合项目 借鉴xx省xx市金东方颐养园项目经验,拟利用我市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在建的xx中医院二期项目、包医国际医院项目、市第八医院养护楼项目,引入地产项目合作,发挥医疗优势,建设高标准的医养结合居住区,把医院融入到住宅区,实现医疗效劳和养老效劳的有机结合,让老人生活在社区,既能切实感受到家的气氛、享受贴心效劳,又能在健康出现

10、状况时得到及时医治和专业护理。 三发挥基层卫生机构优势,开展居家养老 从目前我市的养老情况来看,居家养老还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相比农村地区,城市中心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较高。利用基层医疗机构优势,社区卫生效劳中心转变职能,开设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社区老人的医养结合效劳,实现居家养老,建立社会养老分层效劳模式,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居家养老为主,鼓励社区或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创造条件,开展社区养老效劳,例如签订家庭医生效劳协议,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分类管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效劳,同时社区和医院等机构紧密合作,构成我市养老网络。也可以借鉴常州金东方医养机构模式,发展社区建立机构化、一体化运营,为老

11、人提供自理、介助、介护的居住设施和效劳,使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医疗、护理等全方位效劳,从而实现医养康护一体化。 四利用信息化优势,搭建现代化医养结合平台 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屏、 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实现个人健康管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市内所有xx岁老年人的信息数据,并加快对健康信息情况档案的使用,重点关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情况,及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效劳。 五加强与院校合作,搭建医养人才队伍 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养老效劳人员,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机制;医养机构和xx医学院合作设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实习就业一站式效劳平台,稳定养老部门的医护人才,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养老效劳的多元化需求相应开设相关专业。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从事养老效劳工作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标准护理人员的效劳内容与效劳行为,提升老年护理效劳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健全养老效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效劳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