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09609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务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时间:3日8日 总第( )课时 主备人:崔亚会 审核人:荣喜乐课题2.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 的特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味诗歌中作者的真挚情感。难点: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教学模式板块教学教学用具PPT课件、教育云平台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平台融合新课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离开延安

2、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师生问答导入,引出课题。预习反馈1.作者名片: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2.背景链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

3、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3.生难字羊羔 糜子 窑 黍类 柳林铺 盏 喘 搂 白羊肚毛巾 畔 眶4.词语集注糜子: 脑畔上: 鸡毛信: 留脚印: 赤卫军: 几回回: 5.文体知识: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教师出示自学问题,学生根据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展示。屏幕分享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这5个小节。说一说本诗

4、的线索是什么。1.朗读指导。2.概括:(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3.本诗的线索: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紧扣一个“回”字),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屏幕分享合作探究 1.第一小节是“回延安”,把“回”改成“去”或者“到”可以不可以?明确:不可以,“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父母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现出诗人与延安的特殊感情和经历,是全诗的诗眼。用“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5、2. 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表现情感的?明确:1.一系列动词。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2.省略号的运用。启发读者想象,有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感受。3.第二小节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明确: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4.在第二节中“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明确:生产知识、本领和革命道理,党的培育之恩彪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屏幕推送课堂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课堂检测智慧课堂随堂测试学生当堂自主完成。屏幕推送拍照上传教学反思: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教务处常规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