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8724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习题) 张令牌 2013.10.1中国文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 B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 A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 C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 C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 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6据

2、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 B )A径B畛C涂D道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

3、的皇帝当属( C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

4、人C汉人D南人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A诗B词C赋D曲23“中体西用”最早见于( C )A国故和科学精神B劝学篇C匡时策D儒家思想的新发展24唐代的舞蹈盛极一时,名称达100多个,其中最为盛行的是软舞和( A )A健舞B字舞C花舞D马舞25指南针在宋代重新被注意利用,其直接原因是( A )A航海需要B生活的需要C生产的需要D战争的需要26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两个文化层面是指上层文化与 底层文化 。27唐代最著名的大型舞蹈是

5、 霓裳羽衣舞 。28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下,把拥有最高权利者称为 皇帝 。29庄子哲学的宗旨在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 “逍遥” 。30古代成人礼又称为 冠礼 。31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 天象观测 和历法制定两个部分。3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分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法经 。33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34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 周易 。35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 孔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

6、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37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38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据晋书刑法志统计,当时郑玄等诸儒引经注律的文字达7,732,200字,“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39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40文化政策

7、: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答: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以西周的宗教为例,西周的统治者把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礼,用以表明天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饬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关于宗教对被统治者的麻醉和驯服,可以用殷商时期的宗教来说明。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是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人民和奴隶。殷商的奴隶不能祭礼上帝,也无法进行龟卜,他们受到统治

8、者散布的上帝崇拜、天命迷信等说法的愚弄,往往自卑而驯服。42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姓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去的国家,必须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43简述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答:传统社会是一个礼俗周全的社会,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传统礼俗的这种伦理特性在古代社会主要有以下表现:A传统礼俗的等差性。B传统礼俗的调和性。C传统礼俗的规范性。44简述宗法观

9、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表现。答: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45简述文字与文化的关系。答: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类。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

10、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我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及其作用。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它维系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倡祖宗观念、孝养观念、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培养善良、正直、奉献的人格高尚,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人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依然保存下来。在一个长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在一个缺乏现代沟通的文化环境中,这些要素超常地起到了凝聚民族

11、成员的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种民族性格,值得珍视。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的思想,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影响。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人人都可以有选择的机会和对前途的自信。它还造就了中国历代优秀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

12、的气质。47试述中外文化的两次交汇及其特征。答: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是这样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两次中外文化交汇的影响之大,足以构成划分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

13、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印度本土佛教文化在13世纪由于回教入侵而遭至毁灭性打击后,中国佛教却正在长足发展,并将大量佛学译著、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中外佛教史上的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酥会士的东来,也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

14、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总体上看处于一种互相认识、互相宽容、互相发现对方文化新奇与可取之处的相识相容阶段。但是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优容西学毕竟还是有限度的,中西科技交流也仅局限在宫廷内进行。进入18世纪以后,清朝上层集团中锐意进取、乐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神逐渐被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甚至闭关锁国所取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遭受以鸦片、大炮开路的西方文化猛烈冲击,内忧外患,病痛百出,中华民族遭受史所未有的打劫。“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唤起大批先进人物重估传统,检讨过去,并尝试从西方文化那里寻求图强制夷、救国救民之方。西学东渐引起的中西古今之争,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发生的结果,它不仅促使国人重新反思传统,清理学术,对本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与估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