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08717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堪舆正经》陈政儒.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囊经 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青囊经 广东茂名陈政儒传上 卷经曰 :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陈传:地理本易,离开易经,地理无从谈起。易纬。干凿度:“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

2、之不得,故曰易也。”太易即太极,动则生天地阴阳,进而雷风、水火、山泽,均为一阴一阳之气,此为太初者,即首卷化始也;气在形先,有气即有形有象,故有星宿山川之分,此为太始,为形气之合一,形气相感,万物之化生,人事之福禄祸咎于是在这感应中发生,即中卷之化机也;人不能完全听命于天,人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因应环境和阴阳之变化而有所趋避,趋避之法必籍气、形、质,必循之以大易之道,此即太素者,即未卷化成也。由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天地的概念在演变。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九重天十八层地之说;今人知地为半径约6731公里的近似球体,天为地球外包括太阳、月亮、一切恒星行星在内的广阔无垠空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天动地静,

3、这是以地平坐标系为参照系而言。如果选择黄道坐标系,则地球和另八大行星均动,太阳反为静;如果选择银道坐标系,则整个太阳系均动。人受地球引力作用,站在地球表面,脚内头外,即头顶天脚踏地,天在上,地在下,故曰天尊地卑,这是以地平坐标系而言。天动地静,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阳和阴,以动静分。就数而言,以奇者为阳,偶者为阴,此以奇偶分,实则也与动静有关,因为奇者无制约易变易动,故象天之动,为阳;偶者有约有束,相对来说不易变动,故象地,为阴。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一奇一偶,一生一成,一阴一阳,一阖一辟而成五行。五行重在“行”,即动和变,所谓流行是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阴阳奇偶,相差为五。为什么有共宗、

4、同道、为朋为友之说法?一为后天八卦的坎,中男,随年岁的增加而成为一家之主,干父数为六,故曰共宗;二为坤母,由兑七少女而来,故曰同道;三为震长男,为兄为长,由少男艮八长大而成,故曰为朋;四为巽四老妇,由中妇离九而来,故曰为友。因此青囊经上卷前半部分交代的是事物发展之先后顺序,实质上便是后天八卦反映的流行气机。一六、三八为阳四卦,二七、四九为阴四卦,地理金龙作法上各有相似,先下注脚。易尚变,变则化。从外部来看,事物都在变化,有先有后,粲然不棼。然而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正是这种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而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力量,造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相互对立而

5、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从平面来看有四正四维共四对,统一于中五之中;这四对力量分别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即乾坤、艮兑、震巽 来表示,而这八卦两两为对,互相作用,所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是矣。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间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顺序,用数字来表示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等。这些数字除五和十表示虚中之外,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均表示先后的顺序和方位。为什么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八个数字的排列是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呢?这是由于天体左旋这一根本原因造成的,说穿了是因为地球的逆时针自转和逆时针公转所造成。地球24小时自转一圈,360天公转一圈,由于地轴的倾斜,在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南来看,冬天太阳早

6、上从东南升起从西南下山,夏天则从东北升起从西北下山,正是太阳和地球的这种周流不息的相对运动激发了地磁场,地磁场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与太阳的视运动方向相反,表现在洛书上为五行的逆克,克者反也,故大易以逆为主要表现也。变化的顺序以地轴(倾斜2327为对称,依次为一八三六和四七二九。如果把偶数二八和四六对调,则一二三四为顺行而六七八九为逆行。因此先后天八卦数,首先反映的是地运变化的顺序和方位,先后天八卦图是地地道道的风水图!本卷从天尊地卑,天地相依相附,天阳地阴和奇偶得出阴阳二气普遍存在的结论。阳生于阴,蒋注十分恰当,指一切发生之阳气皆阴出之者也,这纯以气言。气虽有

7、阴阳之分,但与有形之阴质相比,气皆阳而质皆阴;气和质虽皆有刚柔之分,但气与质相比,则气柔而质刚,至柔无形之气生于有形之刚质,故曰柔生于刚。天地阴阳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因此是万化之祖,万化之始。中卷经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极,四七为经,五德为纬,运干坤舆,垂光干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

8、此之谓化机 陈传:天,虚也,气为本;地,实也,形体为据,天气动为阳,地形静为阴。实静之形生虚动之气,故阳生于阴,反过来,虚动之气也生万物实静之体,有是形则有是气,有是气则有是形,形气须臾不能相离,因此也可以说阴生于阳。天有五星,体也,地有五行,气也。天分星宿,刚气所成矣,地列山川,柔气所化矣。五行之气流行于地中,五星之体耀于天上。山川之形态反映其中之气的厚薄和情意,故可以根据形体空间来考察判断藏于其中之气的厚薄和吉凶,以建立人类的理想生存空间和秩序。紫微垣,为北天极之星区,合天市、少微和太 微为四垣,而以太乙为君,向南治理四正。太乙亦叫太一,即小熊座a一千多年来已成为北极星,现与天北极非常接近

9、,只有1左右的角距离。以四,垣为四正四区,以太乙为君,以二十八宿为经,以五星为纬,地球于是受其相对之运动影响,时间于是推移,五行于是流通,终而始,始而终,循环无端,其机在于日月五星(七政)之运行。地之阴德上载以承天,天之阳德下临以化育大地万物,阴阳二气之相朝相应相见则福禄牢固不破,否则祸患马上出现。相见者,相交、相接、相摩之意,形之相见为表,气之相见为里,形体相对稳定,长久不迁,而气之阴阳表现为五行之流通而循环无端。如何掌握流通变化之阴阳五行为下卷所探索的问题,但就天地大阴阳以动静为基本特点来说,阴阳的相见必须符合形止气蓄这一基本条件,符合了这一基本条件,再符合阴阳之真相见,然后阴阳之气相感应

10、,枯骨受荫,福及生人。而福禄永贞之福者,福德也,子孙繁荣昌盛之意,即青囊序人丁之意,禄者,禄秩也,富贵名誉之事也,即青囊序财禄之意,而贞为稳固之意。相见相乘之理可参阅鄙网站中风水与阴阳一文。本卷重在形,是形家的理论依据。下卷经曰: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之谓化成。陈传:太极即无极,动则生阴阳两仪,即道即理。风水便是要得道,得理,即得生生不息之气。理寓于气之中,

11、气寓于形之中。日月星宿,为阳刚之气上升所成;山川草木,为阴柔之气 下凝所结。阳刚之气特点是象显,阴柔之气特点是有形有位。地面上任一点周围地势可各各不同,所受之气则八方齐到。一穴一宅之外的形体(山水)缠绕,则表明外气缠绕运行不息。有了外气之缠绕运行,则穴内之气得以生发。一句话,便是山环水绕。若风吹水射,则吉气散去。符合了山环水绕,吉气生成之理,然后才可用五行、八卦、城门、挨星以及地运评判、选择、取裁,风水之理和风水之用尽于此矣。为何说地有四势,而气则从八方?高低之相倾而成势,八方之山水高低两两成对,故曰地有四势,而其气则八方齐到,故气从八方。穴星之外的山水为外气所成,其形动则气动,为之外气行形;

12、穴星为内气所结,其形止则气止,此为真阴之所,而于此一止之形求其微微生动之气,是为阴中之阳,真阴阳之交合,穴可得也,勃勃之生机由乎此而发生。风和水,性质相类似,以动为其共性。乘风者,穴星穴场受风也,界水者,水界割于穴前也。风扫则内气非止而气散,水界则外气动而内气生。外风界则内气也生,内水冲则穴也受煞,是以气之散与聚不在于风或水,而在于乘抑或界。青囊序青囊序青囊序 曾文迪着杨公养老看雌雄,天下诸书对不同陈传:杨公,名益,字筠松,世称杨救贫。杨公身世曾公之青囊序没有完全交待,现存史料又无从考究,但据传杨公曾任唐僖宗朝之光禄大夫一职。唐朝政制有三省六部,实权则在六部及负责执行的九寺五监,光禄寺的职责在

13、唐朝主要负责饮食、宴会、祭祀及祭品等。光禄大夫在朝廷中地位较为显赫。实际上,从高宗李渊起唐王朝即明文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直到宋朝前半叶。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道教中很多德高望重人物相继进入朝廷任职,像天文地理等部门的职位基本上是由内行的道士充当。杨公受郭璞玄空真传,虽隔数百年,仍应为道教内部之传承,因为郭璞本身为地位崇高的道士,杨公如非道教地位崇高的人士是不可能得到玄空真传的。由此推测他是因精通天文和阴阳五行而得任要职的。曾氏家谱。杨公传略载,“公生于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光禄大夫之职,掌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传以天

14、文地理之术,遂携秘籍弃职云游,印证所学”云云,据此可以推得杨公一方面以科甲入仕,另一方面也确属道门中人,因为九天玄女是掌管天文地理之女神也。但既然杨公在仕时掌琼林御库,负责天文地理,他在这方面就应是专家而不可能是离职前才受九天玄女之术的,曾氏家谱神其说也。据曾氏家谱此段还可以推出杨公四十五岁离开朝廷时为公元878年,即六运第五年,年根据杨筠松黄巢起义军攻破京师长安的前两年。现代德教在泰国有阁四十八间,在马来西亚有阁八十多间,在香港有阁二十多间,在新加坡有阁十间,在国内之数不详,在美国、澳洲及日本均有德教紫阁。蓬勃发展的德教按德教列史记载是发源于广东省潮阳县和平英西港乡,由杨瑞德等于和柳春芳降鸾

15、所示鸾文之谕旨开创的。德教认为五教合一,表现形式虽有别,但本质相同,皆本于德念之立场,以扬德之教化也,从这个意义上说,五教(道、儒、释、耶、回)均为德教之分支。杨公因此从此意义上又是德教之创始人也。杨公离开长安后,直到六十七岁逝世,定居于江西兴国县梅窖乡三寮村,在那一带进行风水研究、授徒和著述活动,写下了不朽著作青囊奥语、天玉经和都天宝照经,开创了民间研究和应用风水的先河,后经曾文迪传至陈抟(华山道士)、邵雍、赖布衣等。陈抟除继承了杨公的风水衣钵外,还创立了河洛理数、紫微斗数,邵雍则创立了皇极经和铁板神数,而赖布衣则主要在广东、香港一带实践风水,有催官篇传世。杨公为一千多年来中国风水的祖师,他

16、的理论已经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并将随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曾公开篇即交待杨公以看雌雄养老,即以看风水来维持晚年的生活。杨公任职光禄大夫之职时食的是朝廷俸禄,到了三寮村后,唐王朝已覆灭,便以相雌雄(阴阳)为乐,也以此为生活之来源,直到逝世。但杨公看雌雄(风水)的方法与别人大不一样。这里的“天下诸书对不同”不是指各种书所介绍方法之间不一样,而是杨公的方法与当时书本介绍的方法不一样。经文: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陈传:龙是传说中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身长,有鳞有角,能显能隐,能飞天能遁地。第一句的“龙”指山脉,起伏、曲折变化则为之动,硬直和不变化则为之静;动则生而静则死。蒋氏云“生则可用而死者不可用”何故?因山本静,而形象曲折变化,则静中有动,静为阴而动为阳,阴中之阳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