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08325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来源:磁铁 http:/www.magnet-自主性绘画就是指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因此,要想组织好自主性绘画活动,我们教师必须摆脱模仿与放任自流的传统绘画教育形式,重视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认知事物,重视幼儿在互动中主动操作、实践与应用的过程,将绘画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幼儿喜画、敢画、能用绘画方式表达自我意愿的层次上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将幼儿致于心理自由、心情愉快、思维积极的氛围中,让幼儿高参与、肯动手、善动脑、多动嘴,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占用较少的时间激发幼儿的灵感,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从而使幼儿的

2、绘画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一、教师应成为新思维的开拓者。幼儿用绘画方式表达自我意愿是一个创新的活动,而创新与思维定势是相互矛盾的。需要创新,思维定势却会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要想让孩子更自由的用绘画方式表达意愿,就必须培养孩子具有敢于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的习惯。然而,孩子的思维习惯并非凭借教师的“要大胆的想,要想的与众不同”等话语所能改变的,它需要教师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引导,如不引导孩子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即使再强调与众不同,孩子也会束手束脚。如绘画未来的汽车时,如不引导孩子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孩子一定画出的是受概念所限的几类汽车,即公共汽车、小轿车、吉普车、

3、面包车,对于其它形式或想象的汽车,孩子是不敢画的,即使再强调孩子要与众不同,孩子也只能对车窗、色彩有所改变,如有其他想法也只能借助讲述来完成。如果我们先引导孩子发现汽车都有车轮、方向盘、外壳、车窗、座位等特征,而外型各不相同,并指出当今汽车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汽车的设计思路(外型将改成什么样,要增加什么功能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语必须用有效提问来调动孩子的思维,而不能用“是不是”“好不好”等无效提问让孩子赞同教师的想法。当孩子不敢想时,教师还应给予幼儿奇特想法的示范引导,如:我想将汽车外型改成xx样,你们将怎样改?这时的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幼儿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发言的环境中

4、,孩子的想法会更新、更奇。然而,这种想法要在画面中体现出来,还需要教师给孩子以敢把奇特想法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的示范(这种示范是让孩子获得敢于将想法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信号),即:将孩子们的讲述各取其一,把他们的想法绘画出来(也就是孩子说什么教师就画什么)。还要肯定孩子的其它设想,并鼓励孩子也尝试用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再想想,还能怎样改”?来指导孩子的创作过程。这时的孩子个个都是发明家,画中的汽车,有的有一对翅膀在飞;有的是带游乐园的车;有的是小动物形象的车;有的车上有房子可供司机住等。只有我们用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示范、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并留给孩子能举一反三的余地,同时用绘画

5、的方式敢于大胆表现自我思维的示范给孩子以启迪,孩子才会受到敢想、敢画的感染,画中才会体现自己的想法、才会体现个性,孩子用绘画表达自我意愿的思路才能不断拓宽。二、教师应成为活动内容的考察者。俗话说“鞋合适与否”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活动也是如此。它是否适合于孩子,并不是教师凭经验而定的,它必须要以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教育准则。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就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活动的兴趣性,以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如:绘画正面人时,我考虑到孩子进行传统的观摩写实的活动会无兴趣,同时又考虑到孩子观察不细致、专注时间短,不易长时间观察。便将此活动分成了四

6、课时:第一课时:发型设计。只要求孩子观察人的头部特征,在观察中引导孩子发现人的眼、耳、鼻、口有大小之分,头的外型轮廓各不相同,头发更是各具特色,从发型到色彩差别都很大。另外我又进行了创作引导,孩子在好玩的氛围中,随意画出头的轮廓,随意设计着五官,随意设计着发型。画出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发型设计也很大胆。第二课时:服装设计。活动前,引导孩子观察衣服的特征,并从中发现衣服在领、袖、扣子、衣服的花纹或图案、衣服的大小、款式是可以自由改变;裤子的口袋、图案、裤型、长短、同条裤上的布料都所有不同,都可以随意设计;用同样的方法找出裙子可自由设计的部分。在活动中,让孩子为第一课时画的人穿衣服。孩子在观察中已

7、获得了设计服装的经验,设计服装时能按喜好自由设计。第三课时:漂亮的鞋子。引导孩子发现鞋子上可随意设计的部分,然后让孩子为画好的人设计一双鞋。第四课时:他在干什么。孩子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正面人的动态绘画就会容易些。在能活动的正面人的表演中,孩子了解到:人的四肢可做很多动作,大腿、小腿、大臂、小臂一般可随意创作,并给予创作示范信号。孩子获得自由创作的信号后,就敢大胆地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孩子画的动作有些夸张,但它正体现了孩子绘画的特点。正面人的系列活动,虽然进行了四课时,但目标、要求各不相同,每次活动都能与幼儿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引发孩子参与的兴趣。这一活动让孩子较好地掌握了

8、正面人的创作方法,为以后的人物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只站在知识点的基础上,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传统的观察写实进行正面人的绘画,就会让孩子乏味,活动后孩子对正面人的创作很可能还是未知数,因此,只有提供孩子需要的活动,才能致使孩子进步。三、教师应成为信息储备的供给者。幼儿绘画具有综合性。孩子用绘画表现自我意愿时,孩子必先将“输入”自己脑海中相关的知识,经过总结与归纳,使知识成块儿的“转换”,然后再“输出”,这才是孩子的创作结果。可见,要想让孩子创作出具有一碗水的作品,就要先给孩子储备一桶水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创作前,组织孩子进行知识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设计小花伞的绘画活动前,我对孩

9、子进行了这样的储备:1、给孩子欣赏纹样的物品,如:有花纹的毛衣、围巾、包等并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花纹的构成规律。同时,在美术活动区,我还提供白色服装图,让幼儿进行创作花纹的活动。2、让孩子搜集伞面的图片,了解伞的形状,并讨论为什么不造三角形的伞(三角形的伞遮雨效果不好),如何设计会避免此类问题。3、对伞的图片进行欣赏及讨论:除了伞上的花纹,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花纹。4、从形状、功能上了解伞的种类,如有方形伞、圆形伞,有遮阳伞、雨伞等。由于活动前孩子获得了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创作时孩子表现的很轻松,画出的伞面很有个性,伞的形状也有一定的变化。如有的孩子将伞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动物形状,设计出的伞面花纹也

10、各不相同,色彩运用大胆、又各具自己的风格。如果只草率的让孩子欣赏几把伞,就进行这次活动,孩子就会无头续、也无从下手,设计出伞面也会雷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储备时,我们要将相关的内容、知识提供给孩子,还要引导孩子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孩子思索和联想,调动其积极情绪与情感,以便孩子将这些内容交会、综合,这样做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四、教师应成为主导作用的适当介入者。幼儿在进行创作时,我们应给孩子应有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表现天赋和表现方式,但教师的引导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绘画过程中,孩子各种自发生成的表现有“正面”的内容,也有“负面”的内容,它需要教师的明智选择

11、和策划。同时,孩子在自主性绘画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困境”,如不知该如何开始或画了一部分后停止不前,也有创作方式或内容只是在原地踏步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孩子以启发、引导,促进孩子的再创新。如主题画帮帮小鸟,有的孩子将小鸟养在漂亮的笼子里,孩子觉得自己把小鸟关在自己的笼子里喂养,就不会有坏人把小鸟捉去。孩子有爱鸟的心,可是爱的方式不对,急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不能用否定的话语,而要用间接的方式。如:“把小鸟关在笼子里是很安全,可小鸟喜欢自由,关在笼子里,没有好朋友,它会很孤独、很伤心。”孩子听了这样既尊重孩子又有提示的建议后,是很愿意改变自己的爱鸟方式的。又如绘画最棒的运动员时,孩子既想画出运动员

12、的表演,又想画出观众的喝彩,但不知如何构图。孩子在布局上的困境,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我先肯定孩子:“这种想法很好,我要是你,我会将运动员画在画面的中央,并画得很大,观众围在运动员的边上,并画得小些;或是把运动员画在一角,观众围成半圆等”。多给孩子选择的空间,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或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师的提示下,孩子可能接受教师的建议,也可能想出自己的构图形式。所以,我们在组织绘画活动时,既要保证孩子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又要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只能在孩子需要时介入,介入时还不能以传授的方式进行,而要在遵循孩子意愿和想法的基础上,给以“抛砖引玉”的提示。如果我们以居高

13、临下的身份辅导孩子,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就会干扰孩子的想法、思路,致使孩子的创作思路出现“断路”现象,影响思维的流畅性。五、教师应成为给予幼儿动力评价的欣赏者。“孩子在鼓励、表扬的环境中进步最快”。这是由于孩子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的原因所致。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只能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看法。成人的表扬,会让孩子自信;成人的批评,会让孩子自负。因此,我们在评价孩子时,要多角度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然而,要让评价成为激励孩子参与创造性绘画活动的动力,还要做到几点:1、要把儿童画的真谛放在首位。在评价时,我们要敢于接受孩子本性中潜藏着的创造欲望及所表现出来的稚嫩的创

14、造结果,要把整个创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即孩子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如何;主动性表达的欲望怎样;是否有求新求异的能动表现等。为此我们要多说“你画很积极;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好;你的画面布局很独特,真了不起;色彩应用有个性等。2、要因人而异。对于胆小的孩子,就要用夸大的鼓励、表扬,以增强其自信。我们要多说“你真棒!你给大家讲讲吧。下次你再大胆些就更好了。”对于过于自信的孩子,表扬就要恰如其分,以免孩子产生“我的画永远是最好的”的错觉。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xx方面表现很好,xx方面再加强些会更好。”3、要纵比。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人横比,会缺乏可比性,而且还易滋长自负。只有与人纵比,才能比出进步和自信。如:要多说“这幅画比上次画得好多了,色彩比以往丰富了,造型能力比以前提高了。”可见,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绘画方面是很有潜力的。然而,孩子的绘画天赋若能被挖掘出来,还需要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敢于向传统的绘画教育挑战,只要教师抱着“挑战提高能力,磨练造就毅力”的信心,不断研究新理念,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教学、不断尝试新型的、科学的艺术教育,我相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孩子的绘画能力一定会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