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07936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基础达标测试(前 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流露(lu) 露珠(l) 露马脚(lu)B.召唤(zho) 崔颢(ho) 坠入泥潭(zhu)C.按捺(n) 坑洼(w) 漫无尽头(mn)D.憔悴(qio) 惦念(din) 粗犷豪放(kun)解析:A项“流露”的“露”应读为“l”;B项中的“召”应为“zho”;D项中的“犷”应为“un”。答案:C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徒 壁滩 寂灭 奋蹄挺进 B.山涯 憔悴 按捺 惶惑茫然C.惦念 颠簸 抛锚 温馨安宁 D.旷野 焦燥 篇幅 索然无味解析:A项中的“迁徒”应为“迁徙”;B项中的“山涯”应为“山崖;D项中的“焦燥”应

2、为“焦躁”。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B.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解析:A项“繁文缛节”指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不合文意;B项“绘声绘色”是指描写、叙述生动逼真,应改为“有声有色”;C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答案:D4.下列句子

3、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解析:A项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C项“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D项“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运”语意重复,即定语多余。答案:B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的第19段(即从文章开头至“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完成57题。5.

4、文章开头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从上文看,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欲望呢?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要求提取要点、准确概括。大家在对文章局部的理解与鉴赏的同时,要具备各种良好的思维能力。此题关键信息在前四段中提炼出来,应当不会太难。参考答案:祖先为生存不断迁徙,奋进的习性与欲望成为人们的无意识积淀。外界的诱惑,闯荡世界的生命快感或虚荣心使人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身或心受不住家的束缚,要远行。6.“路连接着家与前方”“四顾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请分别说出“家”“路”“眼前与心中”的丰富内涵。解析:此题考查段落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的语意。参考答案:它不是

5、目的地,而是一个驿站,一个港湾;是奋斗的轨迹;永存不灭的希望。(大意对即可。)7.人与家的关系是复杂的,课文第6段(即“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一段)的内容在乡土情结中也有涉及,也写“离家”。请说说两者立意的差别。解析:此题考查段落分析归纳能力,要求全面、准确、简练。参考答案:乡土情结中的“家”是精神的归宿,而这里人要离家远行的“家”则是身或心的束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远走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

6、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就

7、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

8、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日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个上铺铺位,再

9、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在那铺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子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一床”睡在换上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学雷锋,做好事”,仿

10、佛是“义务劳动”呢? 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子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越来越远了,但她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8.文中写母亲将我“放飞”,“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解析:理解这一比喻在文中的含意需联系全文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但要了解此比喻在文中的含意,必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筛选出能够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此类文体,须注意在记叙中出现的少数议论或抒情的语句或语段。参考答

11、案:“放飞”在文中是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9.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点,注意从文中寻找提示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材料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首先注意文中表示材料转接的提示性词语,如本文中“1959年”“1960年春天”“1966年春天”;其次把每个材料的起首弄清楚,对大意进行概括。参考答案:共写了三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把替儿子做被套当作“义务劳动”。10.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家刘心

12、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地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爱。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解析:对于选项中的内容,要逐一审查,内容中如有不切实际的拔高现象的,一般视为错误答案。B项“高层次的母爱”“与精通教育理论”是一种不符合文意的拔高议论。D项错误同B项。答案:BD二、语言运用11.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

13、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解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修辞方法是暗喻并且前后句之间要有联系。参考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我创新我超越12.未知的、新奇的外面的世界,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是很有魅力的,人们并不清楚外界的真情,往往凭着想象绘制五彩的画面,心生羡慕,久而久之,再加上对已有的熟悉的事物的厌倦,就会有强烈的愿望:走出去。“离家”就成了人的精神追求。人实质上是在精神旅途上不能停止奔波的旅人,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年少的我们是不是在内心深处常常有一种离家的冲动和欲望呢?你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