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07807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School of Medicine医学免疫学教案首页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案完成时间 年 月 日课程名称年 级 级专业、层次教 师张荣波专业技术职 务副教授授课方式(大、小)大班学时2学时授课题目(章、节)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医学免疫学(第四版)陈慰峰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吞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2 掌握NK细胞的表面标志,活化杀伤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3 掌握树突状细胞在抗感染作用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辅以启发式提问,配以多媒体投影1、 吞噬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0.5学时)2、 树突状细胞的抗感染作用。(0.5学时)3

2、、 NK细胞的表面标志,活化杀伤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0.75学时)4、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0.25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_(教学组长签名) 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4年 月 日(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 非特异性免疫 亦称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第一节 吞噬细胞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pre-monocyte)、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Mon)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 M)。它们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由于此类细胞具有粘附玻璃及塑料表面的特性, 故又称粘附细胞(adherent cell)。 (一)单核吞噬细胞的来源和主要特征 单核吞噬细胞由骨髓干细胞衍生而来。骨髓中的髓样干细胞受骨髓微环境的作用发育成前单核细胞。前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诱生因子剌激下,发育成单核细胞,并不断进入血流。单核细胞在血

4、液中仅存留数小时至数日,即移行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内,发育为M。定居在组织中的Mf一般不再返回血流,它们可在组织间隙中自由移动成为游动的M,或在组织中成为固定的M。不同器官组织中的M其名称各异,如枯否细胞(肝脏组织)、小胶质细胞(脑)、肺泡巨噬细胞、破骨细胞(骨组织)等(表8-3)。M的寿命长达数月以上,其形态较大,表面皱褶多,内含溶酶体,具有粘附能力及强大的吞噬能力。正常组织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组织部位细胞名称骨髓干细胞 单核母细胞 前单核细胞 骨髓和血液单核细胞 各种组织巨噬细胞:组织细胞(结缔组织)、枯否(Kupffer)细胞(肝)、破骨细胞(骨)、肺泡巨噬细胞(肺)、游走及固定巨噬细胞(淋巴结

5、)、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游走及固定巨噬细胞(脾)、固定巨噬细胞(骨髓)、腹腔巨噬细胞(腹膜腔)、胸腔巨噬细胞(胸膜腔)、组织细胞(皮肤)、滑膜A型细胞(关节)(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二)M主要生物学功能体内M一般处于静止状态。病原体或细胞因子等可激活M,并使Mf功能明显增强。Mf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 1吞噬杀伤作用 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和杀伤能力,是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重要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可作为效应细胞直接消除各种异物,杀伤肿瘤细胞和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2抗原提呈作用 M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可参与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并激发免疫应答。(见第九章) 3免

6、疫调节 M通过提呈抗原、产生和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IL-1、IL-3、IL-6、TNF-、IFN-、IFN-等)、某些神经肽(-内啡呔)及激素(ACTH)等,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抑制性M能分泌PGE,从而抑制免疫应答。 此外,M还具有致炎症、调节生血、止血以及组织修复和再生等生理作用。第二节、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大类重要的专职APC,其细胞膜向外伸展出形成许多树状突起,可通过胞饮作用摄取抗原异物,或通过其树突捕获和滞留抗原异物。体内DC的数量较少,但分布很广,其抗原递呈能力远强于M、B细胞等其它抗原提呈细胞。 (一)DC来源、分化与发育 1DC的

7、来源 DC主要来源于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在不同的微环境(包括细胞因子作用)中,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系干细胞、髓系干细胞、单核细胞前体和胸腺细胞前体等可分别分化发育成各种类型的DC,并定居于机体不同部位,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例如:淋巴系来源的DC最后发育成为淋巴DC和胸腺DC;体外用GM-CSF、TNF-或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刺激祖细胞后,可使之转换为DC,这是体外获取DC的主要来源。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属于血源性,某些单个核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可转变为DC。另外,某些非髓源和血源性的DC(如滤泡树突状细胞)可能来源于间质。

8、2DC的分化与发育 DC由不成熟前体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的过程,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同时伴有DC表面标志及功能的改变。 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参与DC个体发育起始阶段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包括促进DC分化的GM-CSF、TNF-,以及辅助(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DC成熟的IL-1、IL-6和IL-12等。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所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来源于骨髓的DC前体经血循环进入非淋巴组织,分化为非成熟的DC,定居于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和泌尿管道、气道以及肝、心、肾等实质脏器的间质。这种非成熟的DC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其提呈抗原的能力很弱

9、。在微环境中炎性因子(如TNF-、IL -1)和抗原物质刺激下,DC逐渐成熟,并通过输出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局部淋巴结。在DC成熟过程中,其功能发生变化,即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抗原的能力则明显增强,表现为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增高,产生IL-1等细胞因子的能力增强。 DC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特殊的迁移能力,其摄取抗原或受到炎性刺激后可以成熟,然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因此,DC体内迁移是其分化成熟和实现其抗原提呈功能所必需。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 细胞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它们不表达

10、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在其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无须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某些靶细胞,包括肿瘤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细胞以及机体某些正常细胞。因此,NK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等功能。此外,NK细胞亦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一)来源及分化 NK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其发育、成熟过程依赖骨髓微环境,而不依赖于胸腺。人类和小鼠NK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淋巴结以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少量NK细胞存在。人外周血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7。NK细胞的属性尚未完全清楚,其许多特性与T细胞相似,例如:部分NK细胞为CD2、C

11、D3、CD8阳性;表达IL-2R,在IL-2刺激下可增殖;活化的NK细胞可产生IFN-;表达FcgR等。(二)生物学特征人和小鼠、大鼠的NK细胞主要属于细胞体积较大的淋巴细胞群体,其直径约1016m,形态上具有异质性,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体。NK细胞表达不同的表面标志,但多为与其他免疫细胞所共有。目前临床将CD3-、CD56+、CD57+、CD16+淋巴样细胞认定为NK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典型的(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NK样活性。(三)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受体NK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组织细胞一般无胞毒作用,即具有识别正常自身组织细胞和体内异常组织细

12、胞的能力。近年发现,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受体:一类是可激发NK细胞杀伤作用的受体,称为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ory receptor,KAR);另一类是能够抑制NK细胞杀伤作用的受体,称为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KIR)。 1杀伤细胞活化受体 NKR-P1是人类NK细胞表面的KAR,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为型跨膜糖蛋白。其胞膜外C型凝集素区域含有糖类蛋白识别受体,它们与巨噬细胞表面糖类识别受体类似,能广泛识别并结合分布于自身组织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NKR-P1分子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

13、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可介导活化信号的传递。当NKR-P1与相应糖类配体结合后,可通过胞浆内ITAM激活信号途径,使NK细胞活化并产生杀伤作用。此ITAM激活信号途径可被NK细胞表面KIR所产生的抑制信号阻断。2杀伤细胞抑制受体 人NK细胞KIR可按其分子特征被分为两类,即:属Ig超家族成员的P58和P70,其胞浆内含有ITIM;属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的CD49/NKG2A复合体,其中CD49亦为膜蛋白,与C型凝集素同源,但其胞浆区内缺乏信号传递装置;NKG2A为跨膜蛋白,胞膜外区含C型凝集素结构,胞浆内区含

14、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ITIM)。上述两类KIR均可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MHC-类分子,并通过胞浆内ITIM启动并传递抑制信号,阻断NK细胞活化,使之丧失杀伤活性。(四)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通过Fas/FasL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如NK细胞毒因子和TNF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表达Fc受体,可通过ADCC杀伤相应靶细胞。NK细胞通过其胞毒作用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此(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外,NK细胞亦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NK1.1+T细胞 是近年来发现的另一类T细胞,表达NK细胞表面分子NK1.1和TCR-CD3复合物,故称为NK1.1+T细胞或 NK1.1+CD4+T细胞,其识别抗原不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