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076239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 解觉五支莫 食企09级1班 20095090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是人和动物消化道内占优势地位的需氧共生菌丛。本文主要综述了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对人体的作用,致病性及其防治。介绍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的区别,以及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措施。致病性杆菌引起的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关键字:大肠杆菌 致病性 防治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1885年埃舍利希氏首次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

2、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1。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和非治病性之分。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致病性大肠杆菌则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侵入型和毒素型两类。前者引起的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相似,一般称为急性痢疾型;后者所引起的腹泻为胃肠炎型,一般称为急性胃肠炎型。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毒素和不耐热毒素。前者加热至100经30分尚不破坏,后者加热60仅1分即被破坏【2】。土壤、水源收费便污染后,可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儿易被感染。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近年

3、来,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病更是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一、 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 大肠杆菌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大肠杆菌没有真正完整的细胞核,只有一个拟核而且拟核外没有核膜包围。具有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荚膜,菌毛和鞭毛。荚膜由大肠杆菌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胶状物,主要由多糖组成,具有抗原性,构成了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即K抗原。鞭毛由鞭毛蛋白组成,构成了细菌的鞭毛抗原,与运动有关。若将大肠杆菌穿刺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它将沿穿刺线向周嗣扩散生长。在细胞表面还含有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的丝状体叫菌毛,可分为普通

4、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吸附于动植物、真菌以及各种细胞的表面,有的是噬菌体吸附的位点;性菌毛是在F因子的控制下形成的,它是细菌接合的“工具”,通过性菌毛的接合,可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拟核基因等。大肠杆菌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它出现在任何有粪便污池的地方,因此被作为水源、饮水和食品中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并且还能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和K,对人体有益【3】。但是人体在虚弱、免疫力降低或胃肠受损时,即使是非病原性的菌株也能引起感染,而有一些大肠杆菌通过进化获得了对人体的致病能力。这些致病菌性大肠杆菌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5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

5、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4】。二、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大肠杆菌可以帮我们人体合成维生素,是对人体有益的一种细菌。但是大肠杆菌同时也拥有许多致病因子,O、K抗原的多糖可以抵御补体和吞噬作用,但仅有O抗原不能起到这种保护作用,K抗原也只对O抗原抗体有部分保护作用【5】。许多菌株产生溶血素,从人肠道外感染分离的菌株比粪原菌株产生溶血素的比例更高,动物试验表明,产溶血素菌株比不产溶血素菌株的毒性更强,原因可能是产溶血素菌株可以从溶解的宿主红细胞获得铁。在一些感染中,细胞毒活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菌株拥有ColV质粒,它含

6、有与铁吸收系统有关的遗传基因,这也许可以增强其毒力。一些菌株产生毒素,拥有粘附素或定居因子,有的菌株则获得了侵袭能力。总之,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尿路和败血感染及肠道感染,它们的致病机理也各不一样【4】。(一) 尿路和败血感染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急性尿路感染和尿路脓毒症的原因,它也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手术创的脓毒症和许多器官的脓肿,从新生儿脑膜炎分离的80%的菌株及从败血症分离的40%的菌株拥有K1抗原,拥有K1和K5抗原的菌株叫拥有其他K抗原的菌株毒力更强,因为它们的免疫原性很差【3】。尿路感染在女性更多,因为其尿路短而宽,难以阻止细菌向膀胱方向的运动,性交往往促进感染的发生,怀孕时

7、因激素的改变及对尿道的压力,影响尿流,使尿路感染的机会增加,尿道梗阻、尿结石、先天性尿道畸形及神经紊乱等都有助于尿路感染的发生。而在男性,前列腺增生是最常见的原因,导尿管插入和膀胱检查可能将细菌带入庞光辉,而导致感染。(二) 、腹泻 大肠杆菌可以引起幼龄动物,包括幼儿、豚鼠、犊牛和羔羊的急性肠炎;在热带则可以引起所有年龄段人的急性肠炎,引起旅行者腹泻;引起所有年龄段人的痢疾样疾病;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或“出血性腹泻”【3】。根据致病机理,引起腹泻的菌株可以分为四类。(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EPEC最初是指那些流行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引起腹泻的菌株,包括许多血清型,具有不同的致病机理。通过

8、给婴儿和成年人感染EPEC,可以证明它们有引起腹泻的能力,但其机理人不完全清楚。在婴儿肠炎,EPEC可以定居于小肠的上部,用电镜观察,在许多患者,EPEC紧密粘附于粘膜表面,并被肠细胞表面的杯状突(“叶枕”)包围,在EPEC附着的部位刷状缘微绒毛脱落。许多菌株固粘附到肠道上皮细胞,这代表一个重要的致病机理。(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可以产生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ST可以于沸水中30min仍保持其活性,而LT则不能。仅肠毒素本身不足以使大肠杆菌引起腹泻,它还必须粘附到小肠上皮细胞的表面,发挥粘附作用的通常是菌毛,菌毛可以和细胞表面特意的受体结合

9、,粘附素或定居因子具有抗原性,可经凝集和免疫扩散试验加以鉴定【6】。与大肠杆菌I型菌毛引起的血凝相比较,和腹泻有关的定居因子引起的血凝不能被甘露糖抑制,已发现有些质粒同时拥有编码肠毒素和定居因子的基因。(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是引起细菌性痢疾。EIEC是侵入肠道上皮细胞而引起细菌性痢疾,均属经口感染,只需少数细菌就可引起感染,因为它们可以抵抗胃酸和胆汁的作用,很容易就进入大肠并在肠腔中繁殖,然后,诱导细胞发生内吞作用而进入细胞,位于内吞空泡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作用。(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后,出现许多症状,从轻微的

10、非出血性腹泻到严重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一次暴发中可以出现多种疾病,有时出现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症状和发热【7】。EHEC也引起动物的的疾病,特别在犊牛和猪。(5)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聚集粘附性大肠杆菌,可以在组织细胞或载玻片上形成线状平行排列,称为“堆积的砖样”结构,在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的研究表明,EAEC主要与儿童持续性腹泻有关。作为人类致病菌还有争论。三、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条件简单,是应用于生物技术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利用转基因表达,我们可以用大肠杆菌生产出各种功能性的小分子物质,比如木糖醇(甜味

11、剂)、维生素,以及肌醇和氨基酸等增味剂。虽然大肠杆菌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它同时也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例如2011年5月中旬,德国发生了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疫情以及扩散到欧洲全境,随之而来的生菜、豆芽的滞销,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8】。可见,致病性大肠杆菌防治措施的重要性。(一)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1) 污染的水:人或动物如果饮用受污染的水。(2) 污染的食物:进食未熟透被大肠埃希菌污染的食物(特别是免治牛肉、汉堡扒及烤牛肉)可感染大肠埃希菌,饮用或进食未经消毒的奶类、芝士、蔬菜、果汁及乳酪也可感染大肠埃希菌。(3) 若个人卫生欠佳,

12、亦可能会通过带菌人,发生人到人,或经进食带菌人粪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该种病菌【9】。(二) 主要防治措施 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三种传播途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三条途径入手,阻断其进一步传播。重要的是把住入口。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家畜和其它反刍动物体内。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人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彻底的肉馅制品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被感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水、蔬菜等农产品也可导致人的感染。食物制备不当,可导致该病菌的交叉污染。 夏季是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生食蔬菜尤其不要生吃黄瓜、西红柿和通常用来做色拉的生

13、菜等带叶蔬菜,水果要洗净削皮再吃,易变质的食物(如吃剩的熟食)应冷藏存放,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剩菜剩饭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不要食用变质的食物【10】。 此外,餐饮业和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本行业的手卫生条例,处理食品和检查病人前,一定要做到手卫生。只有这样才能切断大肠埃希菌通过水、食物和密切接触三大传播途径。参考文献:1肖安庆,中学生物,2010.2房海主编,大肠埃希氏菌(石家庄市: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86.3史辉,Hello,大肠杆菌,科学世界,2011,第8期.4周志江主编,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北京市: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75.5徐建国,0157:H7大肠杆菌知识问答(北京市: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99.6邱索君,吕春华,杨冬梅,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草食家畜,2009,第3期.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国科技术语,2011,第3期.8曾武威,欧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简介,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第7期.9程计林,如何预防致病性大肠杆菌,文汇报,2011.10卫生部:近期去过德国有腹泻要就医 做好我国可能出现的输入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防治,东南快报,2011.06.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