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07289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10].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

2、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3、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纪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

4、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

5、、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5.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

6、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

7、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作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总结 6.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班级展示)。 7.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