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06201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知识点(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与心理调适学问点整理版心理安康与心理调适第一章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概述【本章要点】心理素养是专业技术人员诸多素养中重要的并具有根底性的素养, 关注并深入争论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安康问题,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增 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心理困惑的调适力气,优化专业技术人员个 体和群体的心理素养,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有着重要意义。第一节 现代安康观念一、 个体的安康应当是身心安康的有机统一 对个体而言,安康的内容应包括:(1) 身体发育状况。包括是否有生理疾病或缺陷,身体各局部的机能状况。(2) 心理进展状态。包括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有持续的、乐观的心理进展状态。 3 社会化的程度。

2、包括把握了多少生活学问技能,是否有正确的生活目标,能否遵守社会生活标准,顺当融入社会群体,担当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等。4 道德文明水准。包括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状况。安康是人生首要的财宝。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安康的生疏,已经从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乐观的预防疾病、提升素养;从单纯的生理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个体诊断延长到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康评价。二、 个体的身体安康与心理安康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可互为因果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严密结合的有机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共同起着作用。 生理安康是心理安康的根底,心理安康反过来又能促进生理安康。 没

3、有一种疾病是纯生理或纯心理的,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安康问题是互为因果的。生理或心理无论哪一方面消灭问题,另一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三、 个体的心理安康是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所谓连续变化,指的是安康与担忧康是个连续体有人称之为灰色理论,由安康者变成心理疾病患者的过程,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所谓动态的,是由于安康是相对的,安康的人随时可能陷入到担忧康的状态,准时予以调整,可回复到安康状态,假设任由冲突激化, 亦可走上极端,成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四、 心理保健不仅要重视防治疾病,更要全面提升素养 人的心理安康有两个相互联系、不行或缺的要求:1. 没有心理疾病,这是维持个体正常生活的根本条件和保

4、健要求。2. 具有持续的乐观的心理进展状态,这是个体得以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呈现自身魅力,表达社会价值的充分条件和进展要求心理安康心理失调 心理障碍 精神病 易较易 较易其次节心理安康及其界定一、心理安康的等级人的心理安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1) 心理常态。表现为心情常常快活,适应力气强,擅长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同龄人正常进展水平上应做的活动,包括具有调 节心情的力气。(2) 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缺乏同龄人所应有的快活。假设主动调整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 可恢复常态。程度上课分为轻、中、重度。(3) 心理病态。表现为严峻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5、工作。如不准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二、区分心理特别与正常的心理学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即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活动的内在的全都性原则即个体的心理过程与内容是否具有完整性与协调性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即共性心里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讲三、心理特别与正常的评判依据1. 统计学的常态分布:偏离平均值,以大量的统计数据为依据2. 社会标准:符合社会标准的称之为心理安康,否则为担忧康3. 心理疾病的病症4. 个人心理体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做测量5. 心理成熟水平6. 社会适应7. 文化标准上述这些心理安康标准都有自己的优势

6、解释领域,按仅凭某一项作为评判依据,也未必客观。这种正常心理与特别心理的划分标准的作用,主要是从正常人群中检测心理特别的样例,它是为防治性目标效劳的。四、中外学者对心理安康标准的争论一西方学者的心理安康观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安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安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安康不相冲突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进展成最正确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安康的标志(1) 身体、智力、心情格外和谐;(2)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 有幸福感;(4)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气,过高效率的生活。西方学者有关心理安康的标准:(1) 心理安康是一

7、种良好的心理状态;(2) 心理安康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3) 心理安康是对社会环境的使用。美国心理学家贾霍达归纳的六项心理安康的标准:(1) 对自我的态度。(2) 成长、进展与自我实现。(3) 整合的人格。(4) 自律性。(5) 对外界环境知觉的准确程度。(6) 支配环境。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安康观1.主见寡欲清心2. 强调养性培德3. 主见乐观自足4. 强调心情平稳5. 主见自我约束6. 强调人际关系7. 主见自知知人8. 强调自我进展三我国当代学者的心理安康观1.对现实的正确生疏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 自我调控的力气4. 与人建立亲切关系的力气5. 人格构造的稳定与协调6. 生活

8、热忱与工作效率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的标准及其运用一、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标准1.身心感觉良好2. 智力表现正常3. 心情乐观稳定协调4. 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导根本全都5. 自我意识有较高的水平6. 人格和谐健全7. 人际关系良好8.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9. 宠爱生活和工作,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10.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标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理解和运用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安康标准应留意的问题: 1.标准的相对性心理担忧康和有担忧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2.整体的协调性把握心理安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而不仅仅看一

9、时一事的反映。3. 适应的乐观性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乐观的适应则是指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试图转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4. 动态的平衡性心理安康并不是确定的、静止的平衡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应当把平衡理解为内心五冲突,这并不是心理安康。5. 层次的凹凸性心理进展的实质就是由心理追求不平衡实现追求到达平衡环境刺激产生的追求的不平衡实现的追求到达的平衡的一个心理安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次章专业技术人员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章要点】心理安康状态和非安康状态的区分标准始终是心理学界争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依据自己争论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安康标准。把心理问

10、题划分为四个等级:安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第三讲第一节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虚荣心虚荣心是为了到达吸引四周人的留意的效果。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动,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安康的意识与行为。虚荣心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值的手段来猎取荣誉和地位。倾慕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 厚、猛烈的情感反响、装腔作势、缺乏真实情感、待人处世突出自我、急躁担忧。虚荣心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促使一个人失去免于恐惊、免于匮乏的自由。二、攀比心理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好处,损害的只是自己的

11、欢快和幸福。攀比,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联想的天性。三、猜疑心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进展,几乎都同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亲热相关。猜疑是建立在猜测的根底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只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规律地去推想,疑心别人的言行。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绑住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四、悲观主义悲观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担忧心情,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担忧全感和对将来可怕的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简洁悲观的人心地和气、洁身自好,简洁在处理事务中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胆小、怯懦。人人都会有悲观,它是人类进步的校正器。但极端的悲观确确

12、是心理担忧康的表现,必需进展适当调整。转变悲观心理的一个方法是,避开老是看到自己的缺乏,而应突出自己的优势,重视自己的优势。五、自卑心理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人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常因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和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念,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快。期望安康的人假设想要防治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生疏自我,宠爱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士气。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生疏,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六、恐惊心理人类始终就受到“威逼”的训练,以可怕响应威逼是生存之道;

13、也就是说,心存一点点恐惊有益安康。可怕的心理加剧到某种程度或变质的时候,就会变成病态了。正常的恐惊心理可以训练我们应对真正的威逼。七、躲避心理适应力气良好的人或心理安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躲避问题,怨天尤人。人难免都会犯错误,勇于成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 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八、妒忌心理妒忌是苦痛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的损害最严峻的, 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妒忌心理的主要特征:(1) 争强好胜(2) 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3) 感到对自己的现状不满,爱发牢骚,自我评价低,老感到不如别人。(4) 自恃自己的条件好,期望别人不如自己,以

14、此来表达自己的优越感(5) 感到别人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逼妒忌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是自身的得失。妒忌心理往往是由于误会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以为是对自己的否认。九、报复心理报复是人性中一处扭曲的心理死结。报复心理是一种担忧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逼,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安康。每个人都该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削减很多不满心情的产生,为报复心的萌生断了后路。报复是对他人的一种损害,每个人在有报复念头时应当多考虑报复的危害性。十、挫折心理人的一生中,需要经受许很多多的挫折。挫折和失败,都是成功道路上不行或缺的伴侣。人

15、,不经磨砺不成才;事,不历坎坷难正果。一切挫折和失败,都是为崛起供给了不行多得的思考和契机。 在挫折和失败中自强不息,这是促使人的精神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的条件之一。十一、急躁心理急躁是一种冲动型、心情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社会心理,它与困难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正竞争是相对立的。当急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时, 就会对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带来确定的危害。心神不宁、焦躁担忧、迫不及待,不行避开的成为一种社会心态。知己知彼,认得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发生哪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改革需要有开拓、创、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十二、完善主义心理追求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是假设对己、对人、对四周的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的话,就脱离了现实,简洁引起心理问题。完善主义者的表现:(1) 对自己要求苛刻(2) 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3) 擅长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