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058191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量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根据隧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进展编制。执行规如下: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立【2010】241号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5新建铁路至线施工图安县隧道设计图成兰施隧-016新建铁路至线施工图柿子园隧道设计图成兰施隧-027新建铁路至线参考图隧道施工工法及辅助措施成兰隧参11192工程概况安县隧道位于安县-高川区间,为双线隧道,单洞合修。进口里程D2K73+335,出口里程D2K76+35

2、0,全长3015m。隧道洞身位于半径为3504.525的右偏曲线上,进出口均位于直线上,线路纵坡为17.8的单面上坡,轨顶面高程为674.101727.768。隧道进口接路基工程,出口紧邻睢水河双线大桥,隧道最大埋深320m。柿子园隧道位于安县-高川区间,为双线隧道,高川车站伸入隧道出口端;进口D2K76+696D3K87+350段10654m为单洞合修隧道,其余段为双洞分修隧道。除进出口均位于直线上外,隧道洞身有2处左偏曲线和2处右偏曲线,线路纵坡为17.8及6的单面上坡。进口里程D2K76+696,左线出口里程D2K90+765,右线出口里程YD2K90+758,单双线分修起点里程D3K8

3、7+300=YD3K87+345.59,隧道左线全长14069m,分修段右线全长3412.41m。轨面高程为733.927980.048m。本标段施工里程D2K76+696D3K85+560,共8864m,单洞合修。3量测目的1为了掌握隧道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信息及稳定程度并及时反应,以指导施工作业,保证施工平安。 2 经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判断后,进展预测和反应,及时修改支护系统设计,以保证施工平安和隧道稳定。4作业准备4.1业技术准备编制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施工图纸,熟悉监控量测规和技术标准。制定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对量

4、测人员进展技术交底,进展上岗前技术培训,熟悉量测方法和技术。4.2外业技术准备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配置监控量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监控量测人员工作需要。5技术要求5.1 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收敛仪、水准仪的使用。5.2操作人员要熟练对测量数据进展分析,得出结论,及时指导现场施工。 6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施工程序为:埋设监控量测点进展量测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展分析指导施工 地质超前探测预报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按设计频率量测数 据 整 理 和 回 归 分 析变形曲线出现反常采取措施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施作二次衬砌开 挖开挖面岩性的判定初期支护支护状态观察埋入观测元件初读数图1 监控量

5、测流程图7监控量测方案7.1 监控量测布点方法级围岩开挖完后直接在围岩岩面打眼,埋设监控量测点;级围岩无钢架地段,开挖后在围岩岩面打眼埋设监控量测点;、级围岩有钢架地段,开挖完成后,在岩体中预埋16倒三角钢筋。7.2 监控量测工程隧道分为普通段落,洞口段、浅埋段,断层、岩溶发育段,大变形段,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监控量测工程及测点布置方式如下: 普通段落监控量测必测工程为洞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洞口浅埋段监控量测必测工程为洞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爆破振动当隧道上方有重要建筑物或地下管线时。岩溶、断层发育地段、向斜核部监控量测必测工程为洞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围岩压力、

6、水量、水压力。大变形段落监控量测必测工程为洞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围岩压力、水量、水压力、钢架力、二次衬砌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隧底隆起、纵向位移、地应力。活动断裂段落监控量测必测工程为洞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围岩压力、二次衬砌力、纵向位移、地应力。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选测工程,指导施工,如锚杆轴力、孔隙水压力等。表1 监控量测必测工程表序号监测工程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洞、外观察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2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仪、全站仪0.01mm3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1mm4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1mm浅埋段5

7、爆破振动振动传感器、记录仪量测。必要时6围岩压力压力盒量测7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压力盒量测8水量、水压力三角堰、流量计、水压计量测9隧底隆起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测定10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测定11地应力应变计测定12钢架力钢筋计、应变计测定7.3监控量测方法现场监控量测应根据已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进展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应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方案。7.3.1洞外观察 洞观察包括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展,容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有无剥落

8、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工作面稳定状态、围岩变形等;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图,填写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段观察每天至少一次,应记录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架是否变形及二次衬砌效果等。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沉陷、开裂、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展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应及时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展不断观测。观察手段: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7.3.2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收敛量测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收敛

9、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表2 必测工程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断面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5-10采用台阶法开挖时,每台阶布置一条水平测线,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全断面开挖时,布置一条水平测线。原则上布设在拱顶轴线附近1个,隧道跨度较大时,在拱部增设测点。10-3030-50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使用仪器:精细水平仪,铟钢塔尺。净空量测以量测初期支护上各点的相对位移为目的,采用收敛仪通过水平或斜向收敛量测,量测隧道净空相对位移。净空量测在隧道最大跨处及以上3m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4个测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量测在每次开挖12h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

10、,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变形量测点布置图见下列图:图2 测点布置示意图7.3.3浅埋地段地表沉降量测洞口段开挖前,在洞顶浅埋地段纵向沿隧道走向埋设混凝土桩及水平基准点,其断面布置与洞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断面布置一致,每个地表下沉量测断面上测点横向间距为25m,隧道中线处适当加密。横向布点埋设砼桩见下列图,横断面点应充分结合实地地形。隧道开挖时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地表下沉位移时间的关系曲线,绘制地表下沉位移值距开挖面距离的关系曲线,地表沉降量测用精细水准仪观测。图3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45H0基准点B45H0基准点B45H0基准点B45H基准点B25m量测范围注

11、:H0为隧道埋置深度,B为隧道开挖宽度量测断面间距:2BH02.5B,间距20-50m, BH02B,间距10-20m, H0B,间距10m。H0为隧道埋深,隧道B为开挖宽度量测围:不小于H+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量测围适当加宽。量测点间距:2-5m,隧道中线附近测点适当加密。量测仪器:水准尺、铟钢尺或全站仪。爆破振动观测在构造物或地表布置传感器,爆破时通过记录仪监测振动数据。围岩压力、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接触压力采用能经受支撑屈服强度的压力盒观测。将压力盒布置在初期支护与围岩、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部位。量测围岩压力的主要为压力盒及频率计。初期测试频率和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一样,

12、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降低量测频率,直到无变化为止。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认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展测试工作。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数平均值作为观测值,假设读数相差过大则应先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要求进展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展粗略计算,假设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测试完毕后检测仪

13、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水量、水压力观测用三角堰、流量计、水压计量测。隧底隆起用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测定。纵向位移用多点位移计、全站仪测定。地应力用应变计测定。钢架力用应变计、钢筋计测定。7.4量测频率、位移控制基准表3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频率表序号变形速度mm/d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量测频率1501B2次/天21512B1次/天30.5125B1次/23天40.20.5/1次/3天50.25B1次/7天说明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表 4 位移控制基准序号距开挖面1BU1B距开挖面2BU1B距开挖面较远16590U。100U。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为极限相对位移值7.5 完毕标准根据

14、收敛速度判别。一般地段,收敛速度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加强初期支护系统;收敛速度0.2mm/d时,围岩根本到达稳定。浅埋地段和断层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必要时加强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严格控制过大变形。各量测工程在持续变形根本稳定2周后完毕,软弱围岩大变形地段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7.6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7.6.1图形绘制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时态曲线,拱项下沉时态曲线,净空水平收敛、拱顶下沉收敛、拱顶下沉与距开挖工作面的关系图等。7.6.2位移变形管理根据量测结果及铁道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的规定,可根据下表中变形管理等级措导施工。表5变形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断面1B距开挖断面2B施工状态U U1B/3U U1B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