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05571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民居与城市更新.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更新过程中传统民居的保护【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继承原有传统文化,保持城市地方特色,已成为全球更是国内城市更新历程中的共同课题。传统民居是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它的更新与保护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对传统民居在城市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针对不同的地域条件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作一定的探讨。【关键词】:传统民居,城市更新1引言 就像世间万物必须遵循“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一样,城市和建筑也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城市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同时,城市环境却日益恶化。在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拥有大量文物传统建筑

2、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也由于“工业化灾难”而遭到严重的破坏。本世纪初以来的“国际式”现代建筑运动的虚无历史主义,又助长了城市旧城区的破坏。随着西方现代大城市中心区的衰弱以及现代主义建筑在人们心目中日渐增强的反作用,加上全球旅游业的兴盛,更新和保护旧城保护传统建筑的呼声日益提高。1964年“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工作者会议”通过了第一份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地段的国际性文件威尼斯宪章,以保护传统文化建筑为主的城市更新以成为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在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随着土地的开发,拆旧建新于开发

3、上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在急于建功立业的行政领导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商的联合推动下,旧城中,不少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于是乎,传统建筑被毫不客气地拆毁,旧城改造成成街成片“方盒子”建筑的“现代化”,渴望的“新城新貌”却成了“千城一貌”。西方现已抛弃了的“方盒子”建筑被国人如获至宝地大量充斥于传统的街区中,历史性地段被蚕食,被野蛮地改造的现象有增无减,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历史性文物建筑中,传统民居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传统文物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下即试图从理论分析和实例考察两个角度同时探讨总结旧城改造过程中传统民居保护更新手法和意义。 2传统民居在旧城更新中的地位

4、和作用 有人将中国传统建筑分成三个类别:其一是宫廷建筑,包括皇家的离宫别院,宫廷园林等;其二是文人建筑,包括宫观寺庙,官家宅园;其三就是以传统民居为主的乡土建筑。在现存城市的旧城区中,文人建筑已经为数不多,皇家的离宫别院除旧时的京城等少数城市,一般现代城市更为鲜见。而独以以传统民居为主的乡土建筑生生不息,大量留存于各式城镇乡村中。举个例子,古城苏州316平方公里范围,657万户局民中住传统民居的就占529。大量的传统民居留存于城市的旧城区中,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因当地居民长期习惯居住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建造的年代久远,又缺乏维修,房屋均有不同程度

5、的破坏,对旧城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又因其浓烈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形成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又更新原有传统民居已成为现今旧城改造工作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传统民居在城市的环境更新与建设中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意义。 1.1传统民居的物质功能 民居,顾名思义,从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人们居住问题而存在的。民居的物质功能首先体现为其至今仍具有的以居住为主的使用功能。在目前不可能靠大面积拆除原有民居而改建新楼的国情国力的情况下,我国城乡的大部分地区保持下来的大量民居仍然支撑着一部分人的居住生活,它们与新住宅一起,负担着解决社会居住问题的任务。另一方面

6、,有些民居虽然不再承担居住的作用,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意义或者因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另避为他用,最常见例如历史名人故居改作供人们参观缅怀的陈列馆等等;其次,传统民居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积淀的成果,现存的民居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社会、历史、美学、技术研究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同时,传统民居宜人的建筑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加以丰富细腻的建筑造型和装饰又为现代中国建筑的民族化创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随着全球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传统民居因其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质,对外地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将某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段、地区再开发,开辟成旅游观光区,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同时又成为国民

7、经济的一项重要收入,而更为意义深远的是,随着大批旅游者的观光访问,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研究,又使得传统民居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1.2传统民居同时具有精神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生活环境中除了阳光、空气、绿地等物质上的要求被满足之外,还需要安全感、方向感、归宿感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现代高科技带来了高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精神生活的迷惘。本世纪中期以来,包括老龄化,疾病,犯罪等社会现象的城市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邻里关系,文化继承,传统环境意向等城市内在特质的重要性。传统民居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风姿多采的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究其脉络,和城市建设一样处于封闭状态地逐步形成的,往往保

8、留了较为完整的历史信息。人们在创造居住环境空间的同时,也将对美的理想注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中。由民居形成的市井街坊,庭园广场是其地方风格,民俗和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建筑是构成城市人文景观风貌和特色的基本物质要素。传统民居又是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背景,传统生活习惯以及地方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居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小天井大厅堂民居,徽州民居,巴渝民居等等。传统民居建筑所具有的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现代城市,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民居的风貌所体现的其内在思想文化内涵同样

9、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统民居的更新与保护的广义内涵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层次往往受之于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的影响,将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局限于民居个体的纯技术性和表征性例如建筑形态,空间结构等的研究。其实,这仅仅是对民居全部概念的片面理解。对传统民居全面的保护和更新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微观角度,是指传统民居的个体的保护与更新,包括从建筑材料,装饰结构,造型特点的细节保护措旋,目的是保存具有鲜明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的民居特征,例如保护巴渝民居建筑中具有特色的装饰等。宏观角度,是指从传统民居的群体性出发,不是简单地保存民居的单体,而是从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从空

10、间聚落整体地保存具有特色和风情的市井,街坊,弄堂,邻里组成的民居建筑群,并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的有机组成与延续加以保护与更新。传统民居在旧城改造中的保护与更新应该脱离纯个体和纯技术的保存的樊篱,将重点放在保护和恢复由民居个体组合成的民居聚落而形成传统所特有的氛围。吴良镛先生做的菊儿胡同改造,其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此。4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生活的硬件载体,是时代文化的综合体现。传统民居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世代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感情寄托,其造型之美,步局之精,覆盖面之广,构成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城市的高速现代化进程中,旧城的更新已是刻不容缓。旧城改建中的民居处理一

11、直是错综复杂,牵涉面相当广的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宗教、社会、环境以及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民居的更新与保护应该首先对民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考察民居所在城市中所在的地位、价值以及民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民居自身微观与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保护的范围和具体的方针:其次,应从保护民居的实用功能出发,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继承历史和文化,民居的存在才能有现实意义。因此,应立足于尽可能不损害它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考虑延续其功能或赋于新的功能;另外,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还应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平衡,三者的平衡应结合各类城市不同历史地段的具体条件进行协调。只重经济效益,对

12、民居不分良莠,一律拆除,或只以保护城市文脉,文化特点为由,完全保留而不思改造以适新的环境,缺乏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考虑,这些,都是不全面和畸形的。 5结语: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聚居活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如果说,城市是由住宅构筑而成,也实在不为过。城市的现代化和追逐现代物质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现代腾飞,均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城市更是如此,传统民居是城市发展和建筑文化的积淀,是世代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感情寄托。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开发者将拆旧建新看成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民也普遍欠缺保护传统历史文物特别是民居的意识,否定自己传统的民族就等于否定自己的未来。同时,传统民居在城市更新中的保护和更新一直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复杂工程,如何保存与改造旧民居更是众说纷纭。对待民居不仅仅少数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而应是全民的意识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参考文献:1、民居史论与文化陆元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 (三) 李长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旧城改建中的民居保护与改造禤晓红硕士论文4、广东民居 陆元鼎、魏彦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佛山市建新路祖庙东华里段保护与更新规划 郭昊羽硕士论文6、广州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罗金华主编广东人们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