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055629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写“沟、股、推”等8个生字,会认“蹄、乳”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淅淅沥沥、演奏、品尝”等词语。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产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对,春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可是我们调皮的春雨躲起来了,你能

2、从下面的两段声音中把它找出来么?(播放下雨的声音)听,哪段是春雨呢?是的,第一段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揭示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滴”,而不用“嘀”?“嘀”是模拟声音的词语,拟声词,而“滴”是动词,描写春雨的动作,课文里描写的是春雨下起来的样子,而不是说春雨只发出“嘀嘀嘀”的声音,所以课文题目用“滴”。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作者我知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陈木城。谁能汇报一下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陈木城的资料。 预设:学生搜集陈木城的相关信息,比如

3、国家,代表作,风格等。教师汇总陈木城的相关信息(出示陈木城个人信息)陈木城:台湾彰化人,大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散文奖。2.字词我掌握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先来解决一下文章中的一些字词。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标记不理解的字词,然后试着熟读这篇文章(出示字词幻灯片)。(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文章。提出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出自己的韵味。(2)教师范读。指生读。(3)指出文章中易读错的字:锯末、痕迹、两颊、窟窿、尽可能、拘禁、喏。(4)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3.课文初理解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意思,或长或短都要予以

4、表扬和鼓励,并相继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出示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春雨的各种美。三、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读到文中关于描写春雨美的句子,读出对春雨的感情。(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要求:(1)先自由朗读,后小组内展示。(2)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3)小组合作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并纠正读音。2.小组成员合作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并纠正读音。发现并推举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并夸夸好在哪里。3.小组展示,老师相机指导。读后评议。(二)感知文本1.迅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让你感受到春雨的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带着自己的情感读一读。2.

5、交流句子。(1)雨,已经下了很久了。预设:总起句,表现了作者对无私春雨发自心底的爱及陶醉在绵绵春雨里的满足感、幸福感。(2)淅淅沥沥打在棚顶的波浪板上,滴滴答答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叮叮咚咚打在铁皮屋顶上。预设:三个“打在”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屋前听雨”的景象,表现出了春雨的声音。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表达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3)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预设: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感人。种子和大地犹如儿女和母亲,儿女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而种子在大地的怀抱中发芽。从侧面点明了春雨无私润物的奉献精神。(4)我仰着脸,让雨打在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这大地的乳汁,凉丝

6、丝的,甜蜜蜜的!预设: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亲昵、爱恋。教师指导“尝”字书写:注意结构,部首是“小”字。3.小结:本文有许多描写春雨的精彩句子,也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多个方面描写了春雨的美,你最喜欢春雨的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出色。四、学写生字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让我们来书写生字吧。1.出示生字。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沟 股 推 集 跌 播 尝 汁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讲解评价标准:正确、规范、端正、整洁。)3.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重点抓住“集、尝、汁”进行讲解。“集”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部首是“隹”,书写时应注意上窄

7、下宽,木的横要长,能托住上面。“尝”是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是“小”,上面的“小”点、撇要呼应,“云”的第二横要略长些。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指导。5.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六、巩固提高结合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说说春雨。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春天小雨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雨中,享受春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谐、生机和乐趣。1.课件出示文中生字词,开火车朗读词语。飘洒 品尝 乳汁 水沟 叶脉演奏 播种 发芽 音乐厅 甜蜜蜜滑下来 跌下来 凉丝丝 哗啦哗啦你推我挤 淅淅沥沥 叮叮咚咚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些了解。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一

8、下,本文从哪些方面写了春雨的美?要求:(1)联系运用之前的学习方法。(2)小组之间汇报交流。(3)选派小代表集中展示成果。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一)找出描写雨声的句子段落,想想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话1:哪几段描写雨的声音?对话2:作者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屋前听雨、林中听雨)描写了春雨的“声美”。(二)学习课文25段。1屋前听雨。(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屋前都听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回答。于是,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引导:看看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理解“你推我挤”的意思,“推”

9、和“挤”说明什么?预设:拟人的手法突出雨量大,雨水的活泼、顽皮。过渡:屋前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雨声,让我们走近树林里再来听听雨声。2林中听雨。要求:请把你在林中听到的美妙声音作上记号,想一想:如何理解“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交流:(1)树林与音乐厅有何相似之处?这座音乐厅里是谁在演奏?演奏什么曲目?(2)指导朗读,读出雨点的活泼、欢快及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三)学习第 69 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其实,作者不仅听了春雨,还看了春雨。学习第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形象美。1思考对话。(1)作者看到的春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密密的 随风飘洒、轻盈自在(2) 你是怎么理解春雨“站在楼顶上看雨

10、,雨丝细细的,密密的,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这句话的?预设: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春雨降落大地时的轻柔,以及对大地母亲的依恋。(3) 读了这一段,你感觉到了春雨的什么很美?预设:形象美(4)随文积累: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一下,古人描写春雨之形美,有哪些神来之笔?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学习78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你喜欢春雨吗?喜欢它的什么?大人们喜欢春雨又是因为什么?下面请你欣赏小春雨飘飘洒洒的美景。(播放视频:春雨滋润万物)(1)看完这一动画之后,谁能说一说,春雨对万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预设:体会人们对春雨的喜爱和赞

11、美,体会春雨的精神美。(2)指名朗读7、8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喜爱春雨还有什么原因?我喜欢春雨,它在树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预设:春雨滋润了大地 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预设:春雨催发了新芽。三、读中感悟,情感体验1.飘飘洒洒的春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雨美在哪里?2.教师总结:听春雨,雨美在声音,和谐动听;看春雨,雨美在样子,自然迷人;赞春雨,美在精神,润物无声。3.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歌颂春雨的歌曲听一听。(播放音频:江南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雨无私地洒向人间,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就是春雨博大无私的精神。4.

12、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我仰着脸,让雨打在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这大地的乳汁,凉丝丝的,甜蜜蜜的!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了人们对春雨怎样的情感?预设:写出了“我”对春雨的亲昵爱恋,充分表达了“我”幸福、满足、快乐而又充满希望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预设:作者描写了春雨的声音,非常和谐动听。我知道春雨是润物细无声的。我感受到作者对春雨,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请同学们试着来写一写夏天的雨。注意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具体。3.拓展提高:(1)搜集一下描写春雨的古诗或者好词佳句。(2)小组之间汇编一本春雨集录。六、巩固练习1.结合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说说春雨。2.选择喜欢的句子或小节背一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