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05368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先天性畸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十二章运动系统畸形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肌腿、外周神经和骨连接。根据病因大致分为神经源性、非神经源性及创伤性畸形(参阅骨关节损伤章节)。第一节先天性畸形一、先天性肌斜颈先天性肌斜颈(congenital torticollis )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畸形。臀位或产钳助产的新生儿斜颈的发生率增加。病因各种原因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逐渐挛缩导致斜颈外观。引起肌纤维化的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臀位产、产伤及牵拉等因素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而形成。临庆表现婴儿出生后,无意中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肿块,2 一3 周肿块渐变硬,不活动,呈梭形

2、,指头大小。半年左右肿物逐渐消退,但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拉枕部并偏向患侧,下领转向健侧肩部。随生长发育,双侧面部不对称,健侧饱满,患侧变小,双眼不在一个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图72 一1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患侧胸锁乳突肌呈条索状挛缩,头面部偏斜即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1 骨性斜颈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半椎体等,胸锁乳突肌不挛缩,X 线检查可确诊。2 颈部炎症有淋巴结肿大,局部压痛及全身症状,胸锁乳突肌无挛缩。3 眼肌异常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患者以颈部偏斜协调视物。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显著。晚期斜颈可以手术矫正,(如面部畸形、颈椎侧凸)则难

3、以恢复正常。图72 一1 先天性肌斜颈但合并的其他组织异常1 手法矫正治疗新生儿确诊后,每天轻柔按摩热敷,采用手法被动牵拉,适度向健侧牵拉头部,每天数次,每次10 一15 下。 睡眠时应用沙枕固定。随着患儿生长,手法扳正力度增加,枕部旋向健侧,下颊向患侧,每日数次扳正,坚持不懈,多数可获满意疗效。2 手术疗法适合1 岁以上患儿。一般采用锁骨近端上一横指处,作横切口,对1 一4 岁患儿,病情轻者,仅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胸骨头,术后应用颈围领保持于略过矫正位,并经常把患儿下颊向患侧,枕部向健侧旋转。对4 岁以上,斜颈严重者,可行上、下两端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伴有软组织挛缩者,须由乳突沿胸锁乳

4、突肌切口,切除所有紧张的软组织,直至该肌完全松弛。缝合伤口,头置于略过度矫正位,头颈胸石膏固定4 一6 周,去除石膏后行头部被动牵拉练习。术中注意勿损伤隔神经、颈总动脉、颈内和颈外静脉;作上端切断松解术应避免损伤在耳下通过的面神经。二、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先天性并指(congenital syndactylia )亦称蹼指,病因不清,往往与遗传有关,双侧多见。最常见于第侣、4 指,拇指极少累及。最常见相邻两指仅软组织连接,偶尔有骨及关节连接。有时并发足趾畸形,同时还有其他肢体异常。治疗对无骨关节畸形者,学龄儿童以手术治疗为宜。手术原则:指间软组织切开,皮肤Z 形延长或缺损伤口全层植皮。多指畸形(

5、polydactylism )是最常见的畸形,常与短指、并指等畸形同时存在,多见于拇指及小指。畸形有三型: 外在软组织块与骨不连接,没有骨骼、关节或肌健; 具有手指所有条件,附着于第1 掌骨头或分叉的掌骨头; 完整的外生手指及掌骨。治疗以切除副指、保留正指为原则。除X 线检查外,还应临床观察指功能,确定正指与副指。手术在1 岁以后为佳,少数仍需较长时间观察手的功能,以便准确保留正指,切除副指。三、发育性髓关节脱位发育性髓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 DDH ) ,过去称为先天性髓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

6、f the hip ) ,主要是髓臼、股骨近端和关节囊等均存在发育上缺陷而致关节的不稳定,直至发展为髓关节的脱位。若矫正和恢复关节组成的正常关系,关节会随生长而正常发育,故又有作者称之为先天性髓关节发育不良(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婴儿的先天性髓关节发育不良发病率从1 。一3 . 9 。不等。不同的种族、地区发病情况差别很大。我国六大城市对新生儿调查结果,平均发病率为3 . 9 。女多于男,约为6 , 1 。左侧比右侧多见,双侧者较少。病因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约20 患儿有家族史;髓臼发育不良及关节韧带松弛;胎儿在子宫内胎位异常,承受不正常的机械性

7、压力,影响髓关节的发育等可以引起发育性髓关节脱位。病理主要病理变化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可以分为站立前期及脱位期(表72 一1 )。表72 一1 发育性舰脱位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诊断(一)站立前期新生儿和婴儿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发现有下列体征时应考虑有发育性髓关节脱位的可能。1 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皱加深增多。2 患儿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时更为明显。3 患侧髓关节活动少且受限。蹬踩力量较健侧弱。常处于屈曲位,不能伸直。4 患侧肢体短缩。5 牵拉患侧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1 骸关节屈曲外展试验双髓关节和膝关节各屈曲900位时,正常新生儿及

8、婴儿可外展80度左右。外展受限在70度以内时应疑有髋关节脱位。检查时若听到响声后即可外展90度表示脱位已复位。 2 . AlhS 征平卧位双髓屈曲900 ,双腿并拢对齐,患侧膝关节低于健侧(图72 一4 )。 3 Ortolani 及Barlow 试验(“弹人,及“弹出”试验)( 1 ) Ortolani ( “弹人, )试验:新生儿仰卧位,助手固定骨盆。检查者一手拇指置于股骨内侧上段正对大转子处,其余指置于股骨大转子外侧。另一手将同侧髓、膝关节各屈90 。,并逐步外展,同时置于大转子外侧的四指将大转子向前、内侧推压,此时听到或感到“弹跳”,即为阳性。这是脱位的股骨头通过杠杆作用滑人骸臼而产生

9、。因新生儿哭闹、乱动或内收肌挛缩时,该体征可能表现为阴性,但并不能排除脱位的存在。( 2 ) Barlow ( “弹出”)试验:患儿仰卧位,屈髓屈膝逐步内收髓关节,检查者用拇指向外、后推压,听到弹响声或感到弹跳(股骨头自髓臼脱出);当解除推压力时,复现弹跳(股骨头自然弹回髓臼内),即为阳性。阳性结果表示髓关节不稳定,有可能脱位。对3 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不宜采用上述检查方法,以免造成损害。4 患侧股内收肌紧张、挛缩。5 超声检查发现股骨头在骸臼外即可确诊为发育性髓关节脱位。应用此法进行普查最为方便有效。6 . X 线检查对疑有发育性骸关节脱位的患儿,应在出生3 个月后(在此之前髓臼大部分还是软骨

10、)拍骨盆正位片。X 线片上可发现髓臼发育不良,半脱位或脱位。拍摄X 线片时,应注意对性腺防护。( 1 )髓臼角:髓关节的发育状况常用髓臼角来测定。通过双侧骸臼软骨(亦称Y 形软骨)中心点连一直线并加以延长,称Y 线。从Y 形软骨中心点向髓臼外上缘作连线,称C 线。C 线与Y 线的夹角即为髓臼角或称髓臼指数(图72 一5 )。正常新生儿为300 ? 400 , 1 岁23 一28 。,3 岁20 ? 25 。大于此范围者表示髓臼发育不全。( 2 )股骨头的位置及关节四区划分法Shenton 线(股骨颈与闭孔连线):正常情况下,闭孔上缘和股骨颈内侧缘连成弧形曲线。当髓关节脱位后此线中断。关节四区划

11、分法:由髓臼外上缘向Y 线作一垂直线,将髓臼分为四个区。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骨化中心在内下区内。如不在此区内,依程度不同可分为半脱位或脱位。卜f 测量法:新生儿和婴儿时股骨头骨髓未出现,可用卜f 测量法来观察。h 为股骨颈部上端外侧与Y 线的垂直距离。f 为股骨颈上端内侧处(A 点)向Y 线引一平行线,此线向内侧与坐骨支的相交点为B 点。A 和B 之间距离为f 。当脱臼时,h 变小,f 增大(图72 一6 )。( 3 )股骨头骨化中心较健侧小。( 4 )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增大,正位X 线片上股骨颈越短、粗,则前倾角越大。 (二)脱位期患儿一般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儿晚。单侧脱位时患儿跋行。双侧脱位

12、时,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特别明显(图72 一7 ) ,行走呈鸭行步态。患儿仰卧位,屈髓屈膝90 。时,双侧膝关节不在同一平面。推拉患侧股骨时,股骨头可上下移动,似打气筒样。内收肌紧张,髓关节外展活动受限。Trendelenburg 征(单足站立试验)呈阳性:正常情况下,用单足站立时,臀中、小肌收缩,对侧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如果站立侧髓关节脱位,因臀中、小肌松弛,对侧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图72 ? 8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脱位性质和程度。治疗 本病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治疗方法与诊断时年龄和脱位程度有关。随年龄的增大,病理改变越重,治疗效果越差。1

13、岁以内,使用带蹬吊带法(图72 一9 )。保持双髓于外展屈曲位,仅限制髓关节的伸展活动,其他活动不受限,疗程3 ? 6 个月。除个别髓关节内有阻碍复位因素外,绝大多数患儿都可达到复位。也有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位极根支具法,维持4 个月以上。幼儿期(1 一3 岁):对一部分轻型患儿,可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整复方法:全麻下,患儿仰卧位,患侧屈骸屈膝90 。,沿大腿长轴方向牵引,同时压迫大转子部位,使股骨头纳人骼臼内。整复后常用人字位石膏固定(图72 一10 )。大部分患儿需手术切开复位。3 岁以上儿童:此时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也较严重,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

14、增加髓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使股骨头与骸臼达到同心圆复位。常用的术式包括:( 1 ) Salter 骨盆截骨术:适用于6 岁以下,髓臼指数450 的患儿(图72 一11 )。( 2 ) Pemberton 骼臼截骨术:适用于6 岁以上,Y 形软骨骨髓尚未闭合的儿童。通过在髓臼上缘上1 一1 . 5 Cm 平行髓臼顶弧形截骨,将髓臼端向下撬拨改变髓臼的倾斜度,使髓臼充分包容股骨头。( 3 ) Chiari 骨盆内移截骨术:适用于大年龄,髓臼指数大于450 。将骨盆自髓臼上缘)骼前下晴关节囊上方作内高外低截骨,然后将远端内移1 一1 . 5 cm ,相对增加包容(图72 一11 )上述各种术式中,术前

15、股骨前倾角大于45 ,脱位较高者应加作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术。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equinovarus )亦称先天性畸形足(Congenital club - foot )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生率约为1 。,男性多于女性,双侧发病约占半数(图72 一12 )。病因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病因迄今不清,多数学者认为该畸形为胚胎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育异常或肌发育不平衡所致。也可能与胎儿足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病理先天性足内翻下垂,初期足内侧肌挛缩,张力增加;躁关节内后侧关节囊、韧带及腿膜肥厚,变短,以附骨间关节为中心,导致足前部畸形: 跄骨间关节内收; 躁关节拓屈; 足前部内收内翻; 跟骨略内翻下垂。随生长发育,畸形更趋严重,跟健、胫后肌、趾长屈肌、姆长屈肌等肌键及厢键膜挛缩;足部外侧软组织及肌持续被牵拉而延伸,足外展功能渐丧失。小儿开始行走后逐渐产生骨骼畸形,跄骨排列异常,足舟骨变小内移,殷骨发育异常粗大,跟骨踢屈,距骨头半脱位等,严重者常合并胫骨内旋等畸形。临床表现出生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足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轻者足前部内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