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52857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探究互动型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教师拉着学生走”。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四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2教师讲解、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教师根据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演示实验。4教师选择并布置学生要模仿的实验主题。学生要做到两点:1理解和揣摩教师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模仿设计并进行实验。本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强化示范为主,学生领悟模仿为辅。案例1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1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物是什么?2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石油分馏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碳氢化合物,它

2、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3提出猜想:蜡烛燃烧产物可能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4设计实验方案: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用什么样的仪器?考虑到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和水不好收集,因此把气体导出的方案不可取。可以采用在火焰上方罩烧杯的方案。5进行实验:用一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迅速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6收集数据: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7整理材料 :水雾的形成是有水生成的表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表现。8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观摩的过程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实验探

3、究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给出材料:探究打火机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一旦实验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他们化学科学素养的同时,又增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第二阶段:称为“教师引着学生走”。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2教师提供理论帮助,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三点:1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初步进行实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

4、评价。本阶段的特点是:学生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引导和帮助为辅。案例2在学习了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催化剂的特点,本人充分利用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探究内容:氧化铁(铁锈)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1 提出问题:氧化铁(铁锈)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2查阅资料:氧化铁和二氧化锰都属于金属氧化物,故性质相似。催化剂的特点是:(1)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不变 (3)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3提出猜想:氧化铁(铁锈)能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4设计实验方案:分三

5、个小实验进行。(1)探究氧化铁是否能改变双氧水的化学反应速率。(2)探究氧化铁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是否改变(3)探究氧化铁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本人融入学生之中,不断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结果,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明确,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阶段:称为“学生摸着石头走”。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两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设

6、置不同的实验主题。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五点:1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主题2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4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5 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素材进行改进和创新。本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鼓励和评价为辅。案例3单元三水的组成,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节,分子有运动的特性。教材P50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氨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知识背景: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现象:B和C烧杯无现象,A 烧杯中的酚酞变红

7、色。结论: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中使酚酞变红。教师演示完本实验后,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后,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这样: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无色酚酞从右到左依次变红。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这样:将滴有浓氨水的滤纸放在试管内,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酚酞试液滴到脱脂棉上。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棉花变红。还有的学生把实验改成这样并取了非常好听的名字“铁树开花”。(用废铁丝作支架呈树状,树枝上绑上棉团,棉团上喷上酚酞试液,小烧杯内放浓氨水,并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盖上,过一会后,掀开盒子,“铁树”上果真开满了红花。)效果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