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05160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詹石窗道教建筑是以道教宫观为主要形式, 体现羽化登仙信仰精神的一种宗教建筑, 其门类有桥、坊、榭、塔、亭、台、坛、门、阙、阁、廊、斋、轩、舍、馆、楼、庙、府、堂、殿、观、宫等等。这些建筑门类或用以祭祀,或用以斋醮祈镶,或用以修炼,或用以生活居处,或用以游览憩息。作为一种建筑群体,道教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艺术价值。一般地说,道教名山宫观建筑群,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园林式建筑,是渗透了道教文化内蕴的艺术结晶。从起源上看,道教建筑与上古时期作为原始崇拜用的灵台、灵沼之类建筑物有一定的关联。诗经,大雅中有灵台一篇,言及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灵台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用的累土建筑。

2、先民们出于对神明的敬畏, 筑土以为高,在高台上举行宗教活动。在先民们的心目中,高上之台与灵灵之水都是通神的媒介。山海经,海内经谓: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由此不难看出水所具有的神性意义。这种高台之外有水环绕的境地,成了理想的祭祀神明的场所。上古之灵台尽管筑得宏伟高大,但在风格上只是对山岳的模拟,而不以结构之美见称。但到了周秦之际,明堂的产生则标志着灵台向房舍建筑方向的发展,带有建筑结构艺术与宗教情感相糅合的特质。初学记卷一三引三辅黄图称:明堂者,明天道之堂也。所以顺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 诗,大雅,灵台孔疏引卢植礼记注曰: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

3、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这表明太庙、明堂乃是古之灵台的流变。明堂建制以九宫为格局,西南为神位,昆仑气格所在。这为后来道教建筑布局所重。道经十洲记昆仑条曰:“乃处玄风于西极,坐王母于坤乡,昆吾镇于流泽,扶桑植于碧津。”西极为西与南交界之极,系坤乡的同位语。史记,封掸书载公玉带献黄帝时明堂图,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由此而入以拜祠上帝。昆仑系道教仙话传说的故乡。明堂古制以西南为昆仑,这就打上了古老神仙崇拜之烙印。正因为如此,明堂建筑之格局才能被道教所接受,成为其宫观建筑的本原。出于崇尚神明的观念,古人建造明堂之类,从首要的意义上说是为了登高以观,招来神明之属。于是明堂发展而为观,观以

4、载天道,所以称道观。据称,道教最早的宫观建筑是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相传此观本是肩代函谷关关令尹喜观星望气之所,因迎老子于此讲授道德经,故又有说经台之称。汉末以来的道教宫观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正如其神明信仰有其多元性一样,道教祭神及生活场所之建筑也不是单一的。天师道的建制以治为单位,与之相适应设立治所,或称静室,或单言靖,取其安静之义,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之用。魏晋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由于有了统治者的扶植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道教获得大发展,其宫观建筑随之大兴。大江南北, 有所谓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处不有宫观楼台之建筑。像五岳名山中的东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均以其规模宏

5、大而著称。他如北京的白云观、江苏茅山的九霄万福宫、浙江余杭县大涤山中峰下的洞霄宫、江西新建县的西山万寿宫等,皆各具艺术特色。在布局手法上,道教宫观建筑主要是遵循易学的八卦方位模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江西省上饶三清山的建筑群体为例来进行分析。三清山,原名少华山。宋乾道六年(1170),王鉴公之10 世孙王霖于该山首建三清宫,供奉三清尊神,故改称三清山;伹道教在该山的传播则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之。宋代以来,该山的道观建筑日趋兴盛,并表现了正一派与丹鼎派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地理形势看,三清山位于一个山谷小盆地内,构成一个壶中之山的自然格局,它符合金丹修炼的炉鼎架构。海拔1500米的三清山,四周岗峦起伏环

6、抱,风卷林梢,而中间谷地则伸展如凹,绿草如茵。就在盆地的周沿,按八卦方位,排列着八大建筑。北面有天一水池,南面有雷神庙,东有龙虎殿,西有涵星池,西.北有飞仙台,东北有王佑墓,西南有演教殿,东南有詹碧云墓。这是三清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在理论上,这组建筑群不仅合于阴阳五行学说,而且体现了丹鼎派依卦炼功的观念,是宇宙真气运行的一种象征。按洛书之法,一居北方为坎,配水,故于此建天一水池,以象坎水之徐出;二居西南为坤,坤象地,地色黄,中土寄西南于坤位,坤以正位居体,厚德载物,故于此设演教殿;三居东方为震,配木,与北方之坎及南方之离构成一个三角形,离之数九,配火,南北相对,坎离交媾,则春风得意,龙腾虎

7、跃,故于东方立龙虎殿;四数居东南, 为巽卦,巽为风,风能长养,故立詹碧云墓,以示风行而肉身不腐。八数在东北,在卦为艮,其象山,有止之义。王佑之墓止于此,以为万年定基。七数在正西,在卦为兌,兌象口,又象沼泽,故有涵星池之设。六数在西北,在卦为乾,六爻纯阳,有脱胎换骨之义,故于此位立飞仙台。整个建筑群虽是按后天八卦方位布局的,但又体现了由后天而返先天的炼丹旨趣。由于该山建筑布局合于仙道秘义,知其底蕴者备加。在道教建筑中,更有取法自然,按先天八卦方位来布局的。福建省宁德市辖区内的霍童山道观建筑即是一例。霍童山,古名霍桐山,在今福建省宁德市区约50公里的霍童镇境内,唐宋时期属福州府长溪县。云笈七签卷二

8、七洞天神地,天地宫府图载: 太上曰: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这说明霍童山很早的时候已是道教传播的圣地之一。相传自汉代以来便有道人居此修炼,宫官建筑累代更变,今之霍童山道教遗存仅剩仙岩寺,寺中主持则佛道合修。仙岩寺之建造,以自然山形为先天八卦,会八方之气而成寺体。该寺坐南于丙午丁之位,后有五叶莲花峰、五马下洋峰、大小童峰,霍林洞诸名胜,构成乾山之总体态势;向北于壬子癸,前有案桌峰、狮头官印峰、狮子峰、香炉峰、仙桥峰、木鱼朝西峰,又构成坤母山的总态势。南为火,北为水,乾坤定位,水火既济。东方,甲卯乙属木位,

9、双剑峰、狮子戏球峰、观狮台、千年水松、金钟、金峰诸胜构成离女峰,以示坤阴求合乾阳,索之而得女;西方,庚酉辛属金位,其笔架峰、石鼓峰、铜锣峰、展旗峰诸胜构成坎男峰。据称,寺院四周能测天气晴雨风之际临,夜中常可见浑圆火球绕峰回转。由于霍童山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的合于仙韵,许多统治者为之倾慕。据载,宋真宗曾因无嗣而忧心忡忡,忽梦道人告曰:洞天仙岩有众仙,救得上帝敕赐嗣。至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二十七日,真宗夜半而寝,忽见神人星冠绛衣,迎赤脚大仙降胎李氏,生越桢,后为仁宗。此等传闻虽多有附会,但亦可见霍童山道教建筑的卦理命数蕴含。福建霍童山与江西三清山道教建筑的这种卦位安排,只是各类道教建筑的

10、两个小例子,但从其中已可看出道教建筑艺术与易学的奧妙关系。道教的建筑主要是作为道人进行宗教活动场所和生活场所, 但由于其设置多在名山胜境,故该等建筑又是园林化的。中国历史上的园林建筑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第宅园林、名胜园林。道教建筑以道观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称为道观园林,它属于中国园林四大类型中的寺观园林中的一种。不言而喻,道观园林在主旨上是合于道教修行情趣的。随着魏晋以来大批文人对道教的信奉,道观园林建设又成为士大夫们隐逸修真的场所。古老仙话传说中的那种清幽飘逸,在道士和奉道文人们看来具有奇妙的陶冶性情的功用。因而,道观园林往往又根据仙境传说来架构,自然的山山水水和人工建筑物合成一体,表现了巧夺天工之魅力。道观园林与道教的绘画、雕塑艺术一起, 将道的旋律蓄存在这玄妙的空间里,以特殊的静止衬出了永恒的流动。(作者单位:福建师大宗教文化研究所)(本文原载文史知识 1997年第2期,第495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