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73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05096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案[7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案[7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案[7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案[7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案[7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案[7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案[73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教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

2、特点 2、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欣赏有关长征的图片,问:学生自由谈观后的体会?可见:长征 难、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长征有关的课文老山界。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 时间 地点 所做的事情第一天 下午 山脚傍晚 天黑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

3、上半夜 山顶 二天下午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的 , 半夜里 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特别是红 黎明的时候 军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下午两点多钟 下山2、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

4、击、枪声密集。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

5、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 继续

6、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性有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

7、乐观。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5、揣摩场面描写 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星星宝石 上 所见 山峰巨人 奇伟 镇定 山谷井 下 豪

8、迈醒来奇观 野马 乐观 远大 波涛 声 所闻 寂静 春蚕 静 近切 山泉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四、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

9、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第三课时 重点段落学习(一)老山界(节选)(18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

10、,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

11、分) 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2分)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 ,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 ,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填一字)(3分)1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这四人比喻用来形容怎样的声音(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14下边

12、的诗句哪一项与文中写法一样(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9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10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11C 12感、寒、视、高、听、静 13、这四个比喻用来形容“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级细切的”。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声响的起伏错落,变化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