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048637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

2、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轶(d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己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轶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四字以上的作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

3、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

4、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汉初官即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3分)()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

5、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

6、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

7、。”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B犀首见之齐闻犀首之北C愿渴行于王此

8、所谓战胜于朝廷D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D经过陈轸

9、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二)古诗歌阅读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答:(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空)(6分)(1)羽扇纶

10、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派云悉永昼)(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践而望矣,。(荀子劝学)(4)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7),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个永恒的教书匠一一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

11、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

12、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慊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

13、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

14、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节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