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白天与黑夜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046823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白天与黑夜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 白天与黑夜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 白天与黑夜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 白天与黑夜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 白天与黑夜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 白天与黑夜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白天与黑夜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4白天与黑夜教案 分宜县双林镇中心学校 张敏【教学内容】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教材分析】 白天与黑夜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4课。本单元从白天与黑夜、春夏与秋冬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规律。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而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及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通过对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发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拓宽学生对昼夜现象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

2、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解释“为什么”就感到很困难了。本课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比较思考: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二是模拟实验:地球上昼夜交替的成因。三是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时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过程与方法: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 2、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交替成因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3、培养尊重事

3、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教学重、难点】认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通过模拟实验,认识现象的成因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PPT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认识昼夜的不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夏天来了,阳光明媚,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候,(出示图片)观察这张图片,你看到什么现象?(点击动态图)生答。师: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以怎样的规律呈现的?生:一天有24个小时(板书:24小时)师:通过观察图片,大家都能轻松的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早上太阳东升就是白天,傍晚太阳西落就是

4、黑夜,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地球上又迎来了白天,傍晚(板书课题:白天与黑夜)(二)揭示课题。师: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交替进行,这是什么原因呢?(点击课件: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我们先去太空中去鸟瞰我们的地球,看一看我们的地球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点击课件)师: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 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点击图片左上角:出现“昼”),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点击图片右下角:出现“夜”)。 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点击图片一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5、。(点击图片,“昼夜”两个字交替出现)(板书:昼夜交替)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课件出示图片)生:地球和太阳的运动二、实验探究(一)猜想。 师:下面请各位同学开动脑筋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点击出现问题)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师:老师刚才也参加了部分小组的讨论,发现同学们的猜想都各有道理,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各种猜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师:哪个小组先来?四种猜想学生边汇报边板书:第一种猜想: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第二种猜想: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第三种猜想:地球在自转;第四种猜想: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板书:

6、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四种猜想,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同时给四种猜想进行编号)三、去伪存真,找到真相师: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那就让我们把太阳和地球拿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研究研究。(学生笑,地球和太阳太大了,拿不到) 师:很显然这种方法我们在课堂上是不能实现,我们不可能把地球和太阳搬到课堂上来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来做这个实验,这就叫模拟实验。师:做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呢?(出示材料课件)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老师已经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一个代表地球的地球仪和一个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及时的做好实验记录,所以我们还需要有一份实验记录卡。师:既然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做模拟实验,那么小组内

7、的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分工合作。(出示“学会合作分工”课件)请看大屏幕,在实验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有明确的分工,待会在做实验的时候,小组内的五个同学可以交换角色,轮流来担任实验员,都亲自动手做一做。师:在实验开始前看看咱们的科学小助手贝贝给出了哪些实验提示(出示“提示”课件):【1.把四种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猜想记录在记录卡上;2.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4.实验过程中,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5.汇报实验结果。】师:贝贝的提示说完了,老师还要给我们的同学们补充一

8、点,(出示课件:手电照射地球仪图片)在实验的过程中,手电筒不能从上往下照,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位置一定要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很重要,以手电筒发出的光正好照射半个地球仪为最佳,被照亮的一面是受光面,这块区域是白天,没有照亮的一面是背光面,这块区域是黑夜,在明暗交界处的分界线上,正好是早晨或者傍晚。观察时还要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观察点,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点击“开始”,教师演示)只有这样才能让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实验(出示课件:实验进行中)。师:我们的小科学家们探究得非常辛苦,每个小组都给出了准确的

9、实验结果,老师想让大家用游戏的方式汇报一下大家的研究成果,大家愿意吗?生:愿意。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游戏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游戏规则)【1、每组两名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扮演“地球”,另一个同学扮演“太阳”。 2、扮演“地球”的同学每正面直视“太阳”时要说“昼”,背向 “太阳”时要说“夜”。3、“地球”和“太阳”分别演示其中的一个猜想。】师:哪个小组先来?(两名学生上台)师:你们小组想给我们大家汇报哪种猜想呢?生答,并演示。师:(用演示学生汇报、演示小组汇报、下面观看学生发现现象汇报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和小游戏,我们发现我们的这些假设用模拟实验是行得通的

10、,四种运动形式都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但大家要明白,在宇宙空间里,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这四种假设中最多只有一个假设是符合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哪一种假设呢?在没有新的证据时,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解释方法的对与错。下面我们通过“网上学”这个环节,了解更多的知识,希望你们能从里面发现有用的证据。(出示四种猜想视频)师:通过刚才的短片,你知道我们的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生:通过刚才的短片,我知道了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出示课件: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原因)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小结: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

11、们需要的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四、科学发展的不断探索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都懂得了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但在很久以前,古人为了弄懂昼夜交替现象的奥秘却经历了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古代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一个科学过程。(出示课件:地心说及日心说视频)师: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五、拓展延伸师:今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以及“网上学”,了解到地球上白天和

12、黑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最后,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给我们呈现的美景。(播放视频)【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课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