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04655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临床护理“三基”_应知应会.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急诊科 1.护理人员如何对成批伤员进行快速分诊? 常用颜色分诊法,一般分红、黄、绿、黑4种等级。 (1)第一优先(红色标志):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处理。 (2)第二优先(黄色标志):伤员可能有生命危险,需尽早处理。 (3)第三优先(绿色标志):伤员有轻微的损伤,能行走。 (4)第四优先(黑色标志):伤员已死亡。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呈叹息样或断断续续,常发生在心脏骤停后的30秒内,随后即呼吸停止。 (4)心音消失。 (5)瞳孔散大。 (6)皮肤灰白、发绀。 3.抢救心脏骤停者的生存链包括哪些? (1)立即

2、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4.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应包括哪几点? (1)按压速率至少为100次/分。 (2)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 cm;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大约为5cm,婴儿大约为4 cm)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4 J/kg,但不超过10J/kg或成人最大剂量。 6.复苏时常用的药物及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药物:血管加压剂,常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阿托品;抗心律失常剂,如胺碘酮、利多卡因和硫酸镁;碳

3、酸氢钠。给药途径:外周静脉途径;骨髓腔途径;气管导管途径;中心静脉途径。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常规实施的4项处理是什么? (1)给氧,如果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94%,则无需为没有呼吸窘迫症状的患者补充氧气。 (2)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喷雾或静脉滴注。 (3)阿司匹林300 mg嚼服。 (4)吗啡静注,可镇静止痛,对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应谨慎给予吗啡。 8.如何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初始评估? 初始评估遵循ABCDE原则。A:固定颈椎及维持呼吸道通畅.B:维持呼吸及换气功能;C:维持循环及控制出血;D:意识;E:暴露身体检查及控制环境(避免低温)。 9.如何实施多发伤的急救护理? 多发伤的

4、急救和护理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实施VIPCO程序。V: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P:对心泵功能的监测,尽早发现和处理心源性休克;C:控制出血;O:急诊手术治疗。 10.简述电击伤的急救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电源。 (2)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3)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高钾血症。 (4)局部治疗,创面严格消毒、包扎。 (5)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防治并发症。 11.重症中暑患者的紧急降温护理措施是什么? 主张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进行,通常应在1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左右。(1)物理降温措施包括:控制室温在22-,-

5、250C. o头部冰枕、冰帽降温。全身降温:冰袋、冰毯,4生理盐水灌肠、酒精擦浴、静脉输人4液体。(2)药物降温包括:人工冬眠治疗;口服解热剂或使用消炎痛栓;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12.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则是什么? (1)立即终止毒物的接触和吸收。 (2)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3)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4)特异性解毒剂的应用。 (5)对症治疗。 13.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时如何判断已达到阿托品化? 病人表现为: (l)瞳孔扩大且不再缩小。 (2)口干,皮肤黏膜干燥。 (3)颜面潮红。 (4)心率增快,但:左锁骨巾线剑突水平处;胸导(C):胸骨左缘第4肋问。 2.应用心电监护导联的

6、注意事项有哪些? (1)入ICU后即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作为综合分析心脏电位变化的基础。 (2)放置监护导联电极时,必须留出并暴露一定范围的心前区,以不影响做常规导联监测和除颤时放置电极板。 (3)放置电极前应清洁局部皮肤,以免影响心电监测效果。 (4)应选择最佳的监护导联,以获得清晰的心电图波形。 (5)注意避免各种干扰所致的伪差。 3.心电监护仪心电波形的观察要点有哪些? (1)观察心电图是否有P波,P波是否规则出现,形态、高度和宽度有无异常。 (2)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有无漏搏。 (3)观察ST段有无抬高或者降低,如有异常发现及时行床边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有无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发

7、生。 (4)观察T波是否正常。 (5)注意有无异常波形出现。 (6)根据病情需要设置报警范围,出现报警时需及时明确原因,及时处理。 4.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用微量注射泵。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根据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输人速度和浓度。 (3)血管活性药物应尽量从中心静脉输入。 (4)不要与测量中心静脉压及其他静脉补液在同一静脉管路。 (5)加强对输注部位的观察,避免药液渗漏至血管外。 (6)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5.如何预防和处理人工气道的意外拔管? (1)正确地固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每日检查,并及时

8、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气管一切开管固定带应系方结,固定节应系紧,与颈部的间隙不应超过两指。 (2)检查气管插管深度,插管远端应距降突2-4cm,过浅易脱出。 (3)颈部较短的肥胖者,如气管切开管较短.则头部活动时。易使导管脱出至皮下组织及脂肪组织中,引起呼吸道梗阻,此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气管切开管。 (4)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宜用约束带将其手臂固定防止拔管。 (5)呼吸机管道不宜固定过牢,应其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以防患者翻身或头部活动时导骨被牵拉而脱出。 6.何谓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最常见的人工气道是气管插管(经口、经鼻)和气管切开。

9、 7.人工气道吸痰时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吸痰管的选择:应选择光滑、远端有侧孔、长度足够达到人工气道远端、且外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一半的吸痰管。 (2)吸痰的负压:成人为200-300 mmHg (3)吸痰前必须预充氧气,使体内获得氧储备。 (4)吸痰管插到气管插管远端前,不能带负压,避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引起肺萎缩。 (5)插入吸痰管过程中,如感到有阻力,则应将吸痰管后退1-2 cm,以免引起支气管过度嵌顿和损伤。 (6)在吸痰管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打开负压吸痰,抽吸时应旋转吸痰管,间断使用负压,可减少黏膜损伤,而且抽吸更为有效。 (7 )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0-15秒,从吸痰开始到

10、恢复通气和氧合的时间不应超过20秒。 (8)抽吸期间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吸入纯氧。 (9)按需吸痰,频繁过多的吸引易引起气道黏膜损伤;痰液多、黏稠时加强气道湿化,加强翻身拍背。 (10)注意无菌操作。 8.吸痰时如何根据痰液性状判断痰液黏度及其临床意义? 不同黏度的痰液反映不同的临床情况。痰液黏度分3度: (1) I度(稀痰):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感染较轻,如量过多提示湿化过度。 (2) II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I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于净,提示有较明显的感染,需加强抗感染的措

11、施。 (3)III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提示有严重感染或气道湿化不足。 9.气道湿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气道湿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方法:保证充足的液体供应;使用加温湿化器;湿热交换器,又称人工鼻:雾化吸入;气道冲洗。 评价标准: (1)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者咳出;人工气道内无痰栓;听诊气道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的痰鸣音;呼吸道通畅患者安静。 (2)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较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改变等。 (3

12、)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者吸出;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人工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10,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意义有哪些?气囊内压力的正常值为多少? 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监测意义:气囊充气过多,压力过高,会引起黏膜损伤;压力过低则不能有效地封闭气囊与气管问的间隙。正常气囊压力一般维持在2 5 -35 cmH2O 11.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常见的报警原因有哪些? 呼吸机高压报警和低压报警、呼吸机高通气量报警和低通气量报警、室息通气报警、氧浓度监测报警、呼吸频率报警。 12.何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如何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