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40808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艾滋”说法不靠谱.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类艾滋”说法不靠谱日前,多家媒体报道了“类艾滋”侵袭亚洲人的消息,称该病为全球新出现的一种“怪病”,专门攻击黄种人,染病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免疫力低下。“类艾滋”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查过的“自诉阴性艾滋感染”和“自诉原因不明病毒感染”人群有何异同?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CDC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 “类艾滋”说法不靠谱 本报记者郑灵巧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怪病” 8月下旬,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发一份研究报告,题为“泰国和台湾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该研究由美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的医学研究人员合作,于泰国、台湾两地的4家医学中心共收集了2

2、03个在成年期间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这些病例且感染了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有的还发生了顽固的霉菌感染等,怎么治也治不好。 研究人员说,一般免疫疾病患者是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身体各部分,但此病症患者出现“免疫力暴冲”现象,会产生特别的抗体,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研究发现,此病症大部分患者生成了称为“自身抗体”的一类物质,阻断了“伽马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清除感染的讯号通道。 研究人员称该病为“成人始发的免疫缺乏症”,罹患该病症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常因感染就医。目前所发现的该病患者都是亚裔黄种人,发病年龄约50岁,与遗传无关,不会传染。但当感染上述几种细菌时,病情远比一般人

3、严重。 对“怪病”不宜急于下结论 曾光指出,艾滋病是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至今不可治愈,预后极差。对研究人员发现的“怪病”以“类艾滋”相称谓进行宣传,易使人误认为该病是传染病,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且,在目前尚缺乏广泛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即将该病以“亚洲新型病症”冠名,或作出“专门攻击黄种人”的结论,都显得操之过急。称该病“侵袭亚洲”,更会使人误认为有重大疫情来袭,易引发社会恐慌。 曾光说,免疫力低下类疾病早有发生,并非在艾滋病发现之后才有。多年来,一直有免疫力低下患者因不同症状大量就诊。他们中有先天的免疫缺陷疾病,更多的是因各种原因后天获得的,例如癌症和放、化疗后产生的

4、各种病症,还有精神因素所致的一些疾病,例如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等。只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与此前的“阴性艾滋”人群不同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上聚集了一群自称“阴性艾滋”患者人群,自我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多次检测都呈阴性。2009年夏,中国CDC启动了对该人群的研究。曾光说:“中国CDC的研究人群,与上述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不排除有一部分重叠。” 中国CDC的研究侧重于公共卫生视角,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决策服务。通过互联网所征集的研究对象,是“自诉阴性艾滋感染”或“自诉原因不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年龄多为20岁40岁。调查中,除开展临床检查外

5、,还开展了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排除了该病是艾滋病病毒或原因不明病毒感染,否认了其相互间传染传播的可能。免疫学检测发现该人群免疫指标虽然总体较正常人偏低,但其中多数个体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心理量表测定发现,该人群大多有精神障碍方面的因素。总体上,这些研究对象临床症状较轻,在心理问题解决后,有患者自诉症状消失或缓解。 而此次“怪病”的研究侧重于临床和免疫学视角,目的是获得科学新发现。具体从临床就医者中收集对象,只有同时具备“成年期始发的免疫功能缺陷”并合并有上诉机会性感染疾病的人才能入选,年龄为50岁左右。因此,症状较重,自愈的可能性较小。 曾光称,两个研究结果都排除了传染性和遗传性因素,而且都很少有死亡发生。虽然研究群体不同,但如果采用相同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心理学方法检查,不排除两个群体会有一部分的重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