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3925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办公自动化-文字排版示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的研制与教学实践研 究 报 告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组2010年10月-1-目 录前 言1一、系统总体设计1二、立体化资源建设与集成21. 教学资源建设22. 研制了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33. 搭建了网上学习基础实验平台4三、项目研究与实践4资源的研制与教学实践研 究 报 告前 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足。本课题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已有的课件开发基础上吸收国外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经验,加强数字化媒体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多样化,注重资源的可利用性、交互性和多样性。充分考虑到远程教学对象缺乏教师团弹涂鱼隐隐约约的指导等特点,需要多种资源

2、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内容,探索数字媒体资源的建设、管理以及在远程教育及本科网络化教学中的应用。本课题首先研究了远程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与之适合的数字媒体类型,结合在远程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划和设计出相应的知识模块,围绕这些知识模块建设数字媒体资源,使得学生和教师方便数字媒体资源的查询、利用和重组,将这些数字媒体资源更方便地应用到教学中。一、系统总体设计首先,进行课程资源总体设计,研究适合远程网络学习的数字媒体资源建设体系。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考虑到网

3、络教育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成人的继续教育,他们不像全日制学生有大块的学习时间,而是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而且基础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样的教学群体,因此该课程在设置时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和环境,将课程内容划分成模块结构,每个模块按知识点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安排的学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用多种媒体(网页、电子教案、教师录像、动画案例演示、自测练习)进行表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环境进行选择。学生通讯录姓名邮政编码县市地址联络电话游逸圣0220000上海市 幸福街30号234-3337谢志杰0432000北京市胜利路50号778-4435王德志0567000重庆市正义路38号675-9090赵瀚鹏088

4、0000济南市快乐街9号18楼999-2222张庭毓0900000昆明市忠孝路五段12号345-2456郑羽媚0234000苏州市仁爱街38号444-7778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结合开放办学和学生为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合理、有效的组织每个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跟踪管理,以确保应有的教学成效,保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为此,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中心”探究性的学习

5、模式,进行交互课堂、疑难提问、在线练习等网上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总体设计方案立体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教学实践与评价图1 项目总体设计方案数字化教育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观念,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供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制作网络课件时,要思考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教师“要你学”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我要学”。新型的教育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能力将受益终身。根据远程教育人才培养建设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对教学资源进行

6、一体化建设,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和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方便。二、立体化资源建设与集成建设满足数字化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全程录像、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和在线练习、素材库、案例库等,以及实验平台建设。这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在内容上体现有机的结合,各种媒体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包括大量实验案例、补充知识及前沿内容,同时强调网络的交互性与先进性,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信息的载体不仅是纸介质的教材,还有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介形式;在内容的表现方式是多媒体的,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便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录像中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按知识点进

7、行组织,以便于学生自学,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学设计更加人性化。1. 教学资源建设根据项目申请书和项目任务书的建设目标,编写并研制了课程的一系列资源,如电子教案、流媒体课件、网络课件、flash动画、实验案例、素材库、在线测试系统及试题库等,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教学网站上供教师和学生浏览。在媒体设计上一体化,突出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具体内容如下:素材是构成媒体资源库的核心,为方便学生学习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方便授课教师教学,将知识点以多种媒体方式展现。例如,一个知识点既可以用一段文字标识,也可以用一张图片、一个表格、一段声音、一段视频、一个动画、一个实验案例、一

8、道试题等多种媒体呈现。考虑到远程教学对象的特点,丢弃以往按章节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采用按应用模块以各个知识点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成人学习特征,录制了课程全程教学录像,每次教学内容控制在30分钟以内,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增加学生学习成就感。 电子教案是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的资源。在制作电子教案时,根据教学时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按教材的知识单元进行组织,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各知识单元的核心、重点与难点,突出案例教学和实际应用。网络课件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我们采用模块组装方式进行各个知识点组织,便于扩充、内容更新和系统升级。在内容上主要以文字、动画、仿真等多种媒体技术展示讲解课程中的基本

9、知识、学习难点和重点,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辅助教师实现教学、辅助学习自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的整体,为教学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方便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研制了基于数据库的在线测试系统和试题库,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该系统组成试卷进行自我检测,以检验学习效果随时调整学习状态和计划。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平时测验,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调整教学。如图2所示。图2 在线测试主页面2. 研制了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为满足远程和本科辅助教学,集成各种媒体资源构建了数字媒体资源

10、应用系统。该系统按模块以知识点为核心,集成各种资源为一体,分为文字、图片、动画、操作演示、实验案例、试题、重点难点、音频视频录像等。系统用户从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三个角色进行设计。系统管理用户主要用于完成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对各类用户的组织和管理,以及系统整体的维护与完善;教师用户主要用于辅助教学和对系统资源的更新与添加;学生用户则以应用为主。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权限。一般来说,系统所有的资源都允许用户访问。而有些用户既允许访问,也允许下载使用。对级别高的用户,系统还提供维护系统资源的权限。系统最大的优势是提供快速访问资源的捷径分类检索资源,分别为教师和学生解决

11、助教和助学的问题。3. 搭建了网上学习基础实验平台考虑到远程学生做硬件实验难、无教师面对面指导等问题,研制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平台”教学软件,以支持数字化学习。在平台建设中充分体现数字化、人性化,并将大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放入此平台,利用该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将有效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控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实验案例自行解决、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实时交互进行研讨。三、项目研究与实践多年来课程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数字媒体资源库的建设积累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按模块

12、以知识点为单元,将各种媒体资源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既方便学生的自学,又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结合课程教学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并针对学生的评教进行教师自评。通过自评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感到应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自学和培训的手段使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年轻教师应掌握电子教案的制作和课件开发的能力,要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灵活而快捷地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第二,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要在合理地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