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038838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积累新鲜词句。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理想和信念。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通过模仿,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积累新鲜词句。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2难点: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教学方法设计:1充分组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音艺术美。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研讨,重视过程和方法,着眼于语

2、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四、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14个课时。精读课文个两课时,略读课文各一课时,作文两课时,复习检测评价三课时,机动一课时。五、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也是人生,侧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理想课文类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三)德育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点:朗

3、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学法指导: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

4、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范读 。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5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四、研讨与赏析(上)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

5、,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

6、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

7、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布置作业:抄写并识记字词。 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作业。继续研讨与赏析。语言运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二、研讨与赏析(二)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

8、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

9、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

10、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

11、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四、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五、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历史意义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树立理想,为之奋斗人生意义教学后记:以后在教学者中要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

12、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能力培养点: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情感体验点: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学习方法:研讨点拨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

13、言材料。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

14、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3识记字词三、整体感知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