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03812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作为“人师”的孔子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论孙艳飞摘要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乘着这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儒学热,影视界翻拍经典的高潮势不可挡。其中电影孔子的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电影孔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气度和仁爱,特别是他作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解读一、介绍孔子,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古代,他被统治者尊为圣人,说他“前知千岁,后知万世”,“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到了近现代,他却变成了古代反动思想

2、的集大成者,经过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再到“文革”中的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孔子儒学被全面否定。很显然,无论是古代的被尊崇还是近现代的被贬斥,孔子的形象均极度失真,并非其本来面目。因此,客观真实地还原孔子的形象相当必要。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所说, 盲目批判或盲目崇拜孔子的时代都过去了,现在是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近10 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研究有深入的进展,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活动,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这些都成为电影孔子的创作底本和思想来源。文献上的孔子是神,而影片中的孔子是人。电影一开始就把调子定得很好,恢弘古朴的配音、高山宏宇的背景,老年的孔子感叹着世事变迁,思辨着伟大梦想与残酷时

3、代之间的矛盾。然后开始倒叙孔子的人生经历,跳过他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一出现就是一个成熟、宽容、具有大智慧的男人,在他的从政、领军、流放的过程中,穿插其著名语录,渗透其思想气度,孔子护主、重民、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

4、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 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

5、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 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 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 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 “大教育观”。2、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6、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

7、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三、对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解读1、礼的解读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在重礼方面,电影用的是很简洁的手法,孔子拜了三次,回国的时候是大拜:以特写方式展示了孔子见鲁国公时候的礼仪。电影结尾,涵养风度极佳的孔子,终在晚年得以回国,在鲁国城外,仍循周朝古礼叩拜。电影把对“礼”的阐释凝结于这几个点,突出了孔子的“敬”

8、。“敬”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情感和状态,是人性的自觉。如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八佾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种不诉诸神而诉于人、不诉诸外在规约而诉之于内在情感, 在影片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2、义的解读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 回忆自己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对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自认“斯文在我”,一生都在为

9、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而这也是电影导演乐于展现的部分。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仍然保持高洁风骨;在饥饿困乏的绝境中,仍然弹琴作乐,弦声代饭。而当他重回鲁国,面对城楼颤颤巍巍老泪纵横, 一个充满悲情的孔子跃然而出。孔子主创说:“孔子的一生今天看来是有美学意义的那是一种凄楚的美、孤独的美,但他也是一名不屈的斗士、悲情的英雄。孔子是圣人,但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他作为圣人时所需要承受的。”孔子是作为那个黑暗时代的伟大思想者存在的, 他也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悲剧英雄而终结的,这是一个“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的儒者形象。3、仁的解读鲁国

10、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 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与孔子所推崇的“仁者爱人”的礼仪之道相违背。孔子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 不惜以死相谏,展现了极佳的辩论术。论语中说,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于风险处泰然自若,于争伐时不怒而威,于动荡中睥睨天下,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可以去做。仁是一种事无巨细的生活态度,在这些戏中渗透了孔子的所追求的“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 (论语学而)、“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仁由己”(论语颜渊) 等等仁学的诸要求。

11、4、智的解读孔子周游列国,依然未放弃他对仕途的理想,依然在游说国君。但是到了鲁国人请他回去后,他就开始说不要拿政事来求我。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接二连三破灭以后,回归到了自己心灵的深处。这更多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孔子选择了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 力求从中找到更多贴近现代人的东西,以孔子的悲剧折射现实,所以令现代人亦“心有戚戚焉”。“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的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但他能够改变内心, 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 但既无法改变时局

12、,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 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但他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5、信的解读 “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的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发生于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 年)的夏天。其时孔子年52 岁,任鲁国司寇。齐、鲁是邻国,当时已形成齐强鲁弱的态势。鲁定公八年,陪臣阳虎劫持定公,攻打鲁国世卿三桓,事败出逃,第二年投奔晋执政赵

13、简子,晋、鲁关系由是出现裂痕。正是趁此机会,齐、鲁重新修睦,但双方互信度很差,齐国总摆出一幅持强凌弱的架势。“夹谷之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方的相礼。他精通礼法,有勇有谋,不但面对强齐保全了鲁君和鲁国的名誉, 而且收回了长期为齐国占有的汶阳之田。“夹谷之会”中,孔子面对以强凌弱的齐国君臣,始终采取晓之以德、据理力争的方针。齐人欲以莱兵劫鲁侯,孔子正告齐侯:你这样做,“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齐侯节外生枝,要设享礼,孔子指出:这是“弃礼”。礼,或者说,周礼,在周代是一种共同的准则,也是处于最上位的法律规范, 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立誓立约,从实体到程序亦都应受到礼的约束

14、,即要“合礼”。春秋以降,礼坏乐崩。春秋之世,没有人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国与国的会盟与和谈那样的场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毁弃周礼。顾炎武有云:“春秋时犹尊礼重信”。“犹尊礼重信”,是孔子在“夹谷之会”中据礼力争的前提。四、总结综上所述,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孔子这部电影对孔子思想的合理解读。这种解读传递了一种追思先贤、回归传统的文化内涵, 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重构价值体系和文化模式的契机。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思想的再次发光。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2司马迁.史记.4于丹.论语心得.5孟子尽心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