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一天开始的历史变化一天十二个时辰,24个小时,究竟以哪一个时刻为新旧交替的时刻?新年到来的具体时刻在历史上也存在变化夏代以平旦(实指黎明的寅时,3点至5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商代以鸡鸣时(实指丑时,1点至3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周代以夜半(实指子时,23点至1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此后主要沿用周代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时为准新年来临被称为“交子时”,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时刚刚到来的子初(23点)时刻作为新年的开始时刻不过,也有人把子正(0点)时刻当做新年开始时刻 现代实行公历以后,我们以零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通常在半夜开始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4.漏刻计时法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一炷香的时间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古人说时间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古人计时工具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最早的计时器滴漏 远古时期,人们已知以年为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周的时间,而春、夏、秋、冬四季也很分明,又知月有越历可知为月历,也质易太阳及日历可知日历,而时辰计算虽然以可知,却难于精算精细的时间于是,先贤者计时心思打动,便仔细的观察器岩洞水落滴石之道理来了 久而久之,名为计时的先贤,观察出岩洞水落滴石似又分明的节奏,便反复以一容器蓄水,下设一孔,令水滴下,寻找出其规律,以漏滴三下为一秒,以漏滴每六十秒共一百八十次为一分,有计算每六十分共一万零八百次为一时,每二时位滴漏二万一千六百次为一个时辰,暗喻日有十二辰之理,黄帝的臣子计时,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苦苦钻研了一十五年,终于发明成功了滴漏器皿,这样就能非常准确非常精确的以分秒计算秒、酚、时、辰并计日为钟,至此,大可司天象,又可以计算出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万万年,为小可计分、秒,从此,所有人都可见微,也都可知著。
先民们便都可以充分的把握好时间,循时而作任何社会发展的任何事务 从此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这才彻底打破了先民们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糊做事的概念,也从而可以精细打算到每日、每时、每分、每秒之工作了 而根据水滴的规律而制造的计时装置,也就被命名为“滴漏”这也是最早的计时器概括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有太阳钟和机械钟两类太阳钟是以太阳的投影和方位来计时,分别以土圭、圭表、日晷为代表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机械钟应运而生,代表有水钟、香篆钟、沙漏古人对计时探索的价值我国古代,先民以太阳东升西落确定一天的时间,单位是日;以月亮的隐现圆缺定一月的时间,单位是月;以寒来暑往及草木禾稼的荣枯定一年的时间,单位是年远古时代人们的时间计量单位之所以仍有作用今天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活动,就在于完全符合人类对时间计量方法的基本要求:既承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规律的、匀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作为计量标准这种从不间断的、匀速的、重复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在人们的周围是存在着的,这就是日月星辰的出没所组成的若干天文现象时间计量单位的确定完全以天象为依据,就是这个道理尽管上古先民长期坚持“地心说”,认为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动,但这种周而复始的物质运动形式却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24小时时,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