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03535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课题一 健康与心理健康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教学内容: 一、健康(一)健康观的演变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进入近代社会,人们

2、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

3、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

4、化,应变能力强。(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可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二、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表述。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

5、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arl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工作者波姆(W. W. Bochm)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三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比较倾向地认为,心理健

6、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性。(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对此都有过研究和论述。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

7、整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 智力正常。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这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内容有: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3)意志健全。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

8、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5)自我评价正确。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个人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能做到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6)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和

9、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个体能客观地认识现实环境,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善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10、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3)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一个人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并不是他一生的状态。(4)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是哪种表述,都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

11、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5)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和保证,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课题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 (二)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接近成熟。(三)人格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理想大都较明确而

12、富有社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 (四)性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明朗化与发展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一,表现在对异性比较关注。其二,表现在对爱情生活的追求。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既存在积极方面,又存在消极方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成熟的。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学业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也会

13、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2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1)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3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3)个体心灵闭锁

14、。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4情感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3个重要问题。(1)爱情的困扰。(2)友情困扰。(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2)性心理问题。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观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

15、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8就业问题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没有准备艰苦奋斗,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1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