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要点.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034847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工作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工作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工作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工作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工作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工作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工作要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机械工程学院(部)教师培训、讲座情况总结黑龙江职业学院二一一年四月一日教师姓名部门负责人签字主管院长审批10-11学年第2学期机械工程学院(部)张春东教师培训、讲座情况总结本学期我随学校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团队赴省外示范院校进行了调研。一、 专业建设与发展1. 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稳固强化优势专业专业设置的目标原则就是:紧贴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设置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没有市场需求,没有就业门路的专业不能设置。新专业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设立,另一个是旧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两条途径。在调整和改造旧专业方面,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先要

2、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尽量有所准备。在设置新专业时,就要考虑该专业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如确系有长远前途的专业,一经开办就不要随便取消。只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才有可能成为长线专业,学校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添置、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此外,相对稳定还指相对稳定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师资力量较强、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也只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出特色。2. 以经济发展为引导,建设前沿性专业为保证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适应社会需求,地方高校还必须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使设置的新专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学校要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论证工作,一方面要吸收有关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的负

3、责人、专家、技术人员等参加、加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的研究,共同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开放办学,主动走入市场,同社会广泛联系,加强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改革与调整的研究,深入了解人才需求信息,考察人才需求动向与数量。在此基础上,使所设专业既服务于当前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又能着眼于今后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目标对各类高职人才的需求。 3. 以订单为依据,灵活开展短线专业灵活性是指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及时调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定要求,依据订单培养目标,在具备培养实力的基础上灵活开设崭新的短线专业。4. 以行业标准为准绳,

4、建立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行业标准及执业能力建立专业培养方案,以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具体要求改良专业建设方案,使专业适合社会、适应企业的需求。5. 以区域经济为背景,发展优势互补的高职教育集团目前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兴办高职教育的热情高涨,但我国的高职教育与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一样,其主要功能还停留在学历教育上,并且主要还是面向全省招生,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服务地方的理解。这种地方性究竟要地方到何种程度,对学校来说其辐射范围到底又应该有多大,是不是真的需要各地区都建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停地重复建设校舍、建立实训基、开设热门专业。除非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确实有着本质的差异,或者该地区

5、远离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对它的辐射力非常小,否则没有必要每个地区都建立高职学院,因此,要根除高职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省内高职教育资源发展优势互补的高职教育集团是一条出路。6. 专业建设的建议(1)以国家高职专业设置目录为依据,理顺二级学院专业类别 有利于师资及教学资源的内部整合,为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奠定基础。 有利于集中专业优势,驱动同类专业的前沿性专业的开设与发展。 有利于寻找明确的校企合作目标,避免由于专业穿插的过大相似性与重合度导致校企合作的重复性,浪费学院的人力与物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报考的明确性和学生对未来从业的预知性。(2)通过区域经济体内的高职院校校长联席会以沟通各校优势专业的

6、发展情况,以各自优势专业为基础重新分配利益,有重点的建设专业,从招生、教学到就业进行深度合作,使学校术业有专攻、学生毕业有去处。(3)发挥我院直属领导机关的优势,以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为引导,发展前沿性专业。(4)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增专业调研应由专业调研组织进行,只有专业的、详尽的调研工作才能确保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5)严格审查新增专业与二级学院的匹配性,避免日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于现有和新增专业与二级学院都不匹配的,但具有开设的师资与物资实力的,而且是市场所需的专业可由独立部门或学院直接管理,视其日后的专业及专业群发展情况再作进一步发展规划。二、 课程建设高职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

7、革,课程是实现这场变革的具体领域之一。由于课程改革的深刻性、系统性、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决定着高职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方向,课程改革的成效决定着高职改革的高度和深度。1. 课程建设需要把握的四种基本模式取向(1)办学模式校企合作(2)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3)课程模式工作过程(4)教学模式行动导向2. 课程建设基于成功模式的创新任何经验和成功案例能且仅能作为下一个成功的参考,因此必须让学习来的经验“入乡随俗”,避免“生拉硬套”所产生的水土不服。那么对现有工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做到“打好基础,做好实验,扩大实训,完善顶岗”,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重的需

8、求。“打好基础”是指现有的公共基础课,这部分课程重在学生综合基础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应围绕素质教育扎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以便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好实验”是指现有的专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因其理论性稍强,与实践相距稍远,但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仅以项目或任务作为课程主干必然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会破坏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这部分课程应以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促进理论的学习,并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扩大实训”是指现有的专业课,这部分与实践紧密相连,以教学做一体化的边讲边实训的方式可使学生在上课的同时通过项目实训或完成任务将专业技能快

9、速的应用于实践,存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功感。“完善顶岗”是指现行的毕业实习,学生应带着任务去实习,带着总结回学校,带着知识与技能毕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应系统化、常规化。3. 关注企业需求,建立时效性课程标准三、 订单培养多种订单模式相结合,促进招生就业的双赢局面。1. 硬性订单学校应与广泛的企业人事部门建立长期合作,争取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订单。2. 弹性订单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获得其用人信息,洽谈用人意向,将其优先选择我校学生作为弹性订单,使企业和学生有双向选择的机会,这样可消除企业用人及其自身发展与硬性订单的冲突,也可促进弹性订单学生的上进心。四、 校企合作1. 引企

10、入校(1)工厂入校可作为学生校内顶岗实习的基地,方便管理,企校互赢。(2) 研发中心入校 为优秀学生提供施展潜力的场所,同时也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增进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能力。2. 学生入厂企业开放自身某一简单加工车间作为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不耽误生产的情况下使企业与学校得到合作机会。3. 校办工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由实训基地承接简单外加工任务,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实训,而且可降低实习耗材成本,更重要的可提升学校知名度。五、 评价体系1. 教师评价体系(1)全方位的评价由督导、二级学院、学生代表及学生组成多方面的评价群体,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2)合理优化的

11、评价由于专业与专业的不同,专业内部课程授课性质的不同等诸多原因,一概而论的评优机制虽然具有公开、公正性,但缺乏公平性,评优名额应按二级学院教师数目比例分配,评优资格应由二级学院推荐或纵向评分而定,并且以督令评优中排名垫底的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或鼓励其主动听课等方法代替现行的惩罚制度,毕竟工作皆努力、排名有先后,避免打消其工作热情。2. 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考试、考察、考证等手段,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考核不仅具有总结学生学习成果的能力,而且具有学生潜能的发掘力以及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预知力。六、 网络平台建设1. 方便宣传的网站平台建设我院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放在网站的日常更新及管理上。2. 方便内部管理的管理平台建设我院现已有一套办公系统,但其应用性还有限,并且缺乏管理性应用,比如师资信息平台、师资考核平台、学生管理平台等。3. 方便学生学习的学习平台建设我院有关这部分的平台建设目前还是空白,应及时建设图书自助借阅平台,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师生交流平台等方便学生学习与校外实习管理。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