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33822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2课——百家争鸣.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麓版高三历史有效备考学生课业永春三中 朱 素 珍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纲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原因、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研读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孟子荀子定位:儒家学派重要 思想: 学说、 论、人的修养和 观影响:唐以后孟子被当作经典,“亚圣”定位:儒家另一重要代表政治上:主张 天人关系:“天行有

2、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百家思想的 者,对 具有深远影响定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其思想代表了下流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战国以后不被重视。思想“ ”和“ ” “尚力”和提倡 道家(庄子)相对主义的“齐物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人关系: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定位:法家的 思想法、术、势理论,建立 的中央集权国家 的历史观韩非思想的历史地位适应了建立 的中央集权政体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诸子百家的历史影响众多领域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极大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孟

3、子荀子思想 名师导学一、 历史背景1中国古代思想往往与政治经济的辨证关系。思想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综合反映,反过来又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对古代中国统治思想确立及发展的认识: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确立相应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并以此规

4、范人们和社会的行为。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一断于法”,强调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二、重点知识点拨重点

5、一 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人物代表利益思想主张儒家孟子新兴地主仁政 性善论 义利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礼法并施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兼爱 非攻尚力节用、节葬道家庄子没落奴隶主贵族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法家韩非子地主法、术、势相结合 变法革新兵家孙膑地主 重视战争规律 利用和创造形势重视人的作用重点二 孔子与孟子、荀子政治思想主张的比较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二、 学法指导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阅读

6、与思考材料,联系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知识分子按照自己的利益,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由此认识到“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并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对于政治建设的指导意义。2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在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易混、易错点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

7、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3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4注意区别以下几个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对仁

8、的理解孔子爱有等差墨子爱无等差考点扫描高考试题演练1(2009年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解析】B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2(2007年上海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的

9、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解析】材料中所引的孟子的“原话”应属于史料;而对这些史料的简单解释或归纳为史料解释;而最后一句是对史料历史作用

10、或影响的分析,明显属于历史评价。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该考点的命题状况及趋势。1题型、题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直接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本课一些考点在不同年份不同试卷中以变换角度的方式反复考查过,试题直接考查教材内容。2从命题角度看,非选择题的考查,不可能局限于文化,它一般以文化史切入,考查相关的政治、经济背景与社会影响。如08山东的家庭观念题。3从考试内容上看,儒

11、家、道家、法家、理学、心学,以及明清反传统思想均有涉及,重点以思想家学说为题材进行命题,还考查了人性论的主张、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传统家庭观念的变革及评价,既有课标和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点,也有隐性知识点,并注重对史学方法与史学观点的考查。4.从考查的形式看,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各派思想的本义和精神。考查学生对材料全面、准确的解读能力,归纳和比较诸子百家的不同主张。5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思想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比较好操作,所以08山东的家庭观念题考查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念;09山东儒家思想题考查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

12、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学术最新动态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积极:a.“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b.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c.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d.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消极: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儒家思想和文

13、化,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继承其精髓,弘扬其优良,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模拟测试一、选择题 1“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 )A.主张重赏 B.主张赏罚分明 C.主张“法治” D.建议统治者笼络人心2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张“当举世大乱之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是( )A. 孔子 B.孟子 C. 老子 D. 荀子3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乎善也”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4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

14、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释家5 某文献中有这样的描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据此判断,该描述最可能出自( )A.道德经 B.墨子 C.韩非子 D. 庄子6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