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宁静的心灵.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336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守住宁静的心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住宁静的心灵.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守住宁静的心灵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是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陡然发现学生的言语间多了几分浮躁、迷惘,少了一些理性和乐观。出于教育者的敏感,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后来,由学生而社会,关注的面也不断地拓宽。于是,在一派平静祥和的社会表象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话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下面,我借用三首古诗作为标题,分三个层次说一说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交流。(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得让人心躁,让人疲惫,让人无所适从,让人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放眼当今社会,有人为养家糊口,往返于北上南下、劳碌

2、奔波;有人为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有人为消闲自在,沉溺于麻将、扑克等游戏之中。总之,在市井的繁华、喧器的热闹、笑容的洋溢之中,心灵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很难有宁静的空隙。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追求嘈杂的浮华,已经缺失了内心弥足珍贵的宁静。而缺失了心灵的宁静,就必然造成心态的失衡,于是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乘隙而入。一、心态的失衡有害于自身的健康。心态失衡最显示性的表现是牢骚满腹,睁眼全是社会的阴暗面,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牢骚太盛防肠断”,虽然“肠断”的现实不一定出现,但心情长期悲观抑郁会让一个人疾病缠身,难以自拔。曾听过这样一

3、个故事:一个癌症病人和一个感冒患者同时到一家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弄错了诊断书,于是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以后,原本的癌症患者病症好转,而原本的感冒患者却撒手人寰。故事的结果极具戏剧性,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生活的首要保障。我们还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工作劳累、抑郁、失眠等引发的疾病,大多是我们的心态失衡所致。我们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是失衡的心态拖垮了我们的身体。二、心态失衡有害于我们的事业。心态失衡必然导致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变形,这样就会产生信念的动摇,这就好比拉车,一旦拉车人对方向有了怀疑,要么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要么调转车头

4、,倒行逆施。无论哪种情形都会有害于我们的事业。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凡是牢骚满腹的人,有哪个在工作上是满腔热情、奋发向上的?大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不撞;更有甚者,利欲膨胀、腐化堕落,危害国家和人民。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原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杨世洪涉嫌贪污受贿数百万元,被判死刑。当检察官问他,生活本来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贪财。得到的回答是“心态失衡”。最近有记者总结,几乎所有贪官没有因为缺钱才去贪污受贿的,究其根源是在心态上出了问题,最终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有人这样说:“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欲望、喧器,就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没有一天停止过风浪;生活就像大海中航船,没有一刻

5、停止过颠簸。”且不论这种比喻贴切与否,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个人即使生得再幸福,活得再滋润,也不可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况且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面对压力、竞争、喧哗、浮躁,宁静的心灵也偶尔会泛起涟漪,或者掀起波浪。关键是我们要告诫自己,要守住心灵的守静。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守住心灵的宁静就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纷纭。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于公于私,守住底线,不投机,不偷懒,带着宁静的心态去从容追求。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一种风度,一

6、种境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宁静不但能为我们带来心灵的安宁,更能让我享受生活的乐趣。心灵宁静就能洞明世事,看世间荣华,阅人间沧桑,评是非功过,任人情冷暖。宁静是淡定超脱,是人生境界的极致。宁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守住心灵的宁静,是对信念的执著,是一种睿智。从生活到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守住心灵的宁静,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当然,要守住心灵的宁静,会面临许多的阻力和诱惑;有时,甚至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我们的周围已不再宁静,很多时候,我

7、们会感觉到天空布满云雾;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狂躁迷惘的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家园呢?(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诗朱熹的诗说非常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世事风云变幻,使心灵澄澈宁静的活水,就是读书。或许,大家都会说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上了十几年学,别的且不说,难道不会读书吗?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我们中很多人确实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其一、说“不爱读书”就是读书越来越少,导致国民阅读量下降。本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们是有着良好的阅

8、读习惯和传统的;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定义为最高雅的行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是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人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48.7%,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7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每人每年64本、前苏联每人每年55本、美国人每人每年21本、日本人每人每年17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是太低了。还是在2006年的那次调查中,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值得

9、注意的是,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我们难道已经忙到这个份上了吗?泱泱古国,13亿国人,除了那些暂时不识字的和20%的在校学生,95%的人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现在面对人们从大到小都不爱读书的现状,面对人们正在逐渐失去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阅读能力,我们不妨想一想,当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世风”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色列是弹丸小国,却是科技强国;犹太民族屡遭不幸,却名人辈出。这都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

10、息息相关的。在我国教育者正在为多年未培养出一个诺贝而奖获得者而进行反思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在下降,这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素质的下降,其后果是严重的。一个国家不是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读书的人口,靠国民的素质。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力。可见不读书的民族就会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贻害将不止三年五年。其二、我所说的“不会读书”具体有三种表现:为什么读书,功利性强;读什么书,视野狭窄;怎么读书,太随意。先说读书的功利性强,这与我们不合理的教育

11、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证、上学、晋级、升级,是晋身之价、求财之路。古代的“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就毫不掩饰地宣扬读书的功利性:而这种“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的做法,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不竭的动力,一旦时过境迁,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一些人以工作忙、应酬多为由长期不读书,一些人以读书无用,不如搞好上下级关系为由放弃读书,这就实让人忧虑。看看那些失足者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读书、不学习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今年重庆市上万名考生的“弃考”事件,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通过读书,上大学已不能得

12、“吾之所大欲”,既然作为工具的读书没有了价值,自然就会被随时抛弃。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国人中漫延,归根结底还是现代社会对于读书的功利心理在作怪。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的自觉性,使人思维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的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将不可估量。二是读书的选择面窄,这与读书的功利性密切相关。读书如饮食,读什么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不足5本,且80%是课本教材,其目的无非汲汲于经世致用;而学校所倡导的读书也大多是读教科书和教

13、辅书,一些所谓的“闲书”同样会被无情的没收。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孩子们真正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沦为换得一纸文凭做“稻梁谋”的敲门砖。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流行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不怕”什么呢?究其实质,就是不怕饿肚子,不怕不能出人头地。这就无疑在告诉我们,只要专业精,其余如何都无所谓。这种“唯专业”的读书观,造成了几代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知识体系的单一,通识和常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贫乏就成了时代的文化征候。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专业书,而是说读书应不厌其杂,不厌其多,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人文书,读科技书,读健康书,读哲学书,读经典著作。特别是经典著作,不但要读

14、,而且要背;因为经典是永恒的星辰,是一般作品无法相比的,对人们有普遍的意义。我就常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讲,如果你能背育200首诗词,100篇散文,你的说话、做事、行为就会有大的改变,经典的熏陶力量是巨大的。三是怎么读书,太随意。古人读书非常讲究,书房要清幽雅谈,读前要沐浴焚香,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虽然现在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行事,但读书却也不是可以太随意的事情。经常听到有的同志说:“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有时候是一天看一本,但总觉得收获了了。”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他读书太随意,深度不够,是“浅阅读”。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这种当下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的读书方法。所谓“

15、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是一种以在线济览为主、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我认为“浅阅读”是读书人应该力戒的一种倾向,因为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是阅读的庸俗化,是极不可取的;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平时不思考问题,不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又很可能演化成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就

16、会更多。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发展和强大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一些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的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读书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许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碰撞融合、人心浮躁不安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因特网、电视机、应酬、麻将桌等等充斥的世界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因而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不仅要“用眼”读书,更要“用心”读书。“用心”读书,不是为了接受采访时的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人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