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02898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社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课 北方经济的恢复 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 张改强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结果的基础上对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细化。共有三目内容,分别从农业生产的发展、洛阳城市经济兴盛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三个方面说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历史作用。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主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高二阶段,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是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是

2、形成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大有裨益,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探讨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历史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的史实。2、通过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多媒体

3、技术手段,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将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的合作探究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影响的了解,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强化学生认识: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顺应潮

4、流是事业成功的前提。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根基。3、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创新设计 围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设计问题探究,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他们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而且思维活跃,对民族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

5、基础。但是,他们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基础不牢,对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对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这段历史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循序渐进,有必要时可进行知识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五、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法:总体思路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导,当堂达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自学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做法是:预习前置,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课上教师主导围绕核心问题的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情境导入法、课堂讨论法、师生交谈法、材料解析法、比较

6、法等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培养历史学科素养:1.掌握规律,提高认识 从当今高考历史试题来看,选作题考查的改革内容不是教材内容,象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课本内容它不考,近年相继考查了王莽改制、两税法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根本找不到影子。学习教材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认识和掌握改革发生和成败的一般规律,用这些规律去解答试题,去分析任何一次改革。2.分析教材,提高阅读能力现在的考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准确提取信息并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我给学生发了预习提纲,就是让大家带着问题读教材,然后整理答案,

7、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阅读水平提高了,便可以解读处理任何历史材料。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及其进步意义。七、 学时安排及课前准备 本节内容教学安排1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多媒体课件;预习前置,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为课堂上的问题探究奠定基础。八、教学过程(一)教学活动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学们请回顾一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生:举手,回答。师:进行总结。(内容: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汉化) 基于这些内容,我们对孝文帝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孝

8、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它对北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是个开明的帝王,是个伟大的改革家。 但是,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请看屏幕:(显示对孝文帝改革质疑的论点: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应该摈弃狭隘的民族观,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它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今天,让我们用历史事实说话,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二课的内容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显示标题,写板书

9、)。(二)教学活动二:展示课标要求和本节内容结构师:(PPT显示)课标要求:探讨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历史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本课内容结构:(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二)繁盛的洛阳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问题探究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农业的发展(显示,板书)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PPT显示) 师:引导学生概括改革前和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状况。改革前:北方战乱,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师:同学们在这里就得想一下,为什么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呢?现在就请

10、大家阅读课本,从政治、经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总结改革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1发展原因:(PPT显示)生:阅读课本,思考后进行回答。师:进行简单点评并总结。(PPT放映)(1)政府的重视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北魏时期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进步。(3)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四)问题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洛阳的再度繁荣(PPT放映,板书) 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PPT显示)师:请同学们看一下PPT上的两个思

11、考题,然后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推选一个代表来谈谈你们这组的观点。思考1: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它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生:小组讨论,讨论之后派代表起来回答。师:进行总结。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曾在此建都的王朝主要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师:孝文帝重修洛阳城后,洛阳出现繁盛的局面。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洛阳繁盛的表现。生:阅读并归纳。师:进行总结。(PPT放映)2.繁荣的表现:(PPT显示)成为全国的 政治 中心,也是最大的

12、 商业 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五)问题探究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显示,板书)(三)北方民族大融合(PPT反映,) 师: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生:自主思考,回答。师:简单点评,做出补充。(PPT放映)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内容看,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

13、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生:边听边做笔记师:我们大体了解了民族融合的相关概念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分析此时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1.背景(PPT显示)生:阅读课本,分析回答。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2.原因(PPT显示)师:请学生起来回答,简单点评后,利用PPT进行讲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 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孝文帝革除旧俗,促进了

14、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发展。生: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师:分析下面图片(鲜卑族文化融入中原文化,胡床,胡食),让学生讨论问题。3.民族融合的表现:(PPT显示)共同的生活区域中原地区共同的语言正音(汉语)文化的融合4.民族融合的实质:(PPT显示)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5.影响:(PPT放映)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生: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并补充笔记(六) 问题探究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性(显示并板书)师:(PPT显

15、示)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注:野蛮,这里指落后。) 请结合上节所学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认识。生:思考,回答。师:点评,总结。(PPT显示参考答案:北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当时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所征服的是具有先进封建文明的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落后的统治方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改革。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全方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北魏的这段历史,恰恰证明了马克思的英明论断。)(七) 问题探究五: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PPT显示)师: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点评。(PPT显示)(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