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022553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七年级下册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吃透教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和“从猿到人的进化”两部分组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性情里具有一定的童真童趣,

2、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部分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能够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更好的贴近学生的认识,我制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能力目标通过图片展示、问题讨论等活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人类的起源是森林古猿的学习上。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这一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

3、此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学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用媒体导入的方式导入,我将播放一段与人类起源相关的考古视频,并且提问学生人类是从哪来的?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各种各样的猜想后,告知学生通过本节课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进而引出课题。之所以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

4、接下来的学习中。2.新课展开接下来是新课展开环节,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四种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并且识图。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知,我会再播放一段生动的类人猿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人类起源于哪一类动物,学生通过对比人和类人猿的异同,总结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且推测出森林古猿当时生活的状态,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给予评价和补充。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对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实事求是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大有裨益。接下来我将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进化主要的证据,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进

5、行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初步得出结论,我加以补充说明,总结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能够用火、脑发育、产生语言。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为进一步突出化石解读的重要性,我会在多媒体展示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试着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和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3.小结作业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以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我将让学生课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又能够进行知识上的延伸,还能继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真正做到“课虽下,趣仍浓”。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