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02107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的基本概念.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的基本该概念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的张树民博士在“固定成本的陷阱”(经济学消息报,No.523期,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指出:“经济学中固定成本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理解成本更重要的是考察要素的替代性的用途的收益,这是产生理解和使用固定成本的陷阱的所在”。并认为,“标准教科书中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的分析,这里存在两个错误,一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分析,一是短期供给曲线分析”。对现代经济学中固定成本这样的基本概念,张文(对张树民先生该文的简称,下同)用并不严密(甚至错误)的逻辑论证,辅之以斯蒂格勒关于进入壁垒的分析和作者本人投资股票的案例,就如此轻而易举地加以推翻,并最后作出结论:“固定成

2、本的陷阱就是把经济学作为智力游戏,而从未试图透过概念、曲线看世界的陷阱。”笔者认为,张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不仅过于轻率和武断,而且也不正确。客观地说,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如果缺乏正规、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就很难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动辄以“陷阱”、“智力游戏”之类的话语来描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谈不上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是一个从事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愿借此机会对成本概念作一初步分析,以厘清张文在成本概念上的诸多谬误。一、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众所周知,成本(cost)、价格(price)、需求(demand)、供给(supply

3、)、效用(utility)、偏好(preference)等都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非常要紧的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进行全面、准确地阐释,除了牵涉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外,还更多地涉及到现代微观经济学中许多十分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描述。这既非本文的目的,也非本文的篇幅所能胜任。这里,我只是对成本概念作初步的技术性阐释。经济学中的“成本”,往往和“稀缺”(scarcity)概念相联系。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意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少于人们所希望拥有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注意,稀缺和有限存在差异),任何社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配置无疑要求社会(分解来看,就是无

4、数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就资源的使用作出选择。而任何选择,实质上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缺憾”,因为选择的同时就是舍弃(选取某种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的东西)。可见,选择从来都不是毫无代价的,而是存在“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的价值。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在经济学中,同机会成本关系紧密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货币成本”(moneycost)。任何物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而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投入都有其价格。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物品的成本,或者说生产成本,也就是物品的货币成本。然而,一件物品,其真实成本并非货币成本,而是用于这种物品上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制造其他物

5、品的价值,即机会成本。那么,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呢?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市场机制运转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机会成本大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大;机会成本小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小。道理在于:如果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大,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用生产该种物品的资源来生产其他物品的评价较高,这种资源的市场价格当然也高,正常的市场体系会把这类信息反应在该种物品的高价格上,所以,物品就会有很高的货币成本。但是,如果把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等同起来则是错误的。有时候,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转,即市场失灵,这时物品的货币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时候,某些物品可能没有市场价格,但却存在机会成本

6、;还有的时候,某些“免费”的东西,其实并非免费,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进一步地分析,可以发现: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对人们决策价值的一种相对度量,它不是人们的实际付出,而是对实际付出的一种的理性评估。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总是希望选取机会成本低的某种决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作出的决策可能并非最优决策,但这丝毫无损机会成本概念的科学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并付诸行动(即支付货币成本)之后,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决策者发现决策存在失误,怎么办?运转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常常能对此作出迅速反应,决策者可能(主动或被动)采取破产、兼

7、并、收购、重组、转(停)产、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来应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是一个试错机制,它允许人们支付的货币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部分“可逆”。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项决策已经作出,支付的成本永远无法追回。经济学家把这类无论作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譬如,假定你并不喜欢武侠片,但周围许多人都赞美英雄,而且你也被铺天盖地的英雄广告所诱惑,于是决定冒险花50元去看一场英雄。但电影开始后不久,你就觉得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应该继续看下去吗?记住,这50元的电影票费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花上90分钟继续看下去、还是退场去干其他事,这50元钱都是

8、无法收回的。所以,经济学家指出,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不应影响人们的决策。沉没成本与不变成本:沉没成本经常容易和不变成本(fixedcost,又译固定成本)混淆起来。概括地讲,沉没成本都属于不变成本,但不变成本并非都是沉没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variablecost)是与经济学上的长期、短期相联系的一对概念。不变成本(fixedcost),意指总成本中不随产出水平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variablecost),是指总成本中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因此可变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所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构成企业的总成本(totalcost)。在短

9、期内,不变成本或者是可以避免的(avoidable),或者是沉没的(sunk)。如果可以避免,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不会遭受这部分不变成本的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通常把这类可以避免的不变成本称为准不变成本(quasi-fixedcost);如果不可避免,或者说是沉没的,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也得有这部分支出,那么这类不可避免的不变成本就属于沉没成本。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生产活动通常需要某些专用性的资产,而这些特殊的或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又很难在其他生产活动中使用。换句话说,沉没成本是指即使退出最初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收回的那部分成本。进一步,我们可以厘清行

10、业内(industry-)和企业内(firm-)特定资本的含义。一架飞机对航空业来说属于沉没成本(其价值在航空业之外很小),但作为初始投资对航空公司来讲并不都是沉没成本。因为,航空公司可以在二手飞机市场上出售飞机,从而避免其损失。这里,我们需要就短期与长期(theshortrunversusthelongrun)作些具体说明。经济学上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理解。所谓短期(theshortrun),是指某些要素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thelongrun)指这样一个最短的时期,以至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在现实中,所有的投入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变性,但当对投入重新配置或者对

11、投入的利用发生变动时,生产过程的调整速度将受到两方面的约束:其一,生产进程中可以避免的成本不包括沉没成本,但与新的生产过程相联系的那部分可以避免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的成本。尤为特殊的是,事后沉没的在要素投入上的额外投资是一种事前成本。其二,当考察那些与不同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投资或对某些生产要素利用的调整时,时间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利用生产要素的速度决定了调整的成本。例如,在安装新的资本品过程中,与之相联系的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在导致迟延有效率的前提下,最优安装将在快速安装的成本和得益之间权衡。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这两方面的原因将使得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区别更为显著。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

12、一般地,会计上的成本概念基于权责发生制记账原理,该原理强调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为公司外的人员(譬如债权人和股票投资者)服务而设计的。所以,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客观真实,这非常符合历史成本的原则。然而,公司决策依据的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会计报表中的成本,而是机会成本,或者说是经济成本(theeconomiccosts)。经济成本也许与会计成本一致,也许不一致。例如,假定某个公司以低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购进原料,那么当时购买这些原料来制造产品的成本是否就代表了公司使用这些资源的经济成本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公司用这些原料生产产品时,它放弃了以市场价再出售原料的机会。公司生产

13、活动的经济成本反映了这种放弃的机会的经济价值。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marginalcost),是指产出的额外增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而平均成本(averagecost)则指平均每单位产出的最小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Mankiw)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性人在边际上做决策。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其最优决策是所有物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都相等;生产者决定生产计划时,其最优决策是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可变成本)。实际上,价格、销售量(产量)、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等变量都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政府政策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简单地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只

14、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张文的错误,就是把该条件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来理解,同时又没有真正把握完全竞争的内涵。+总成本(不变成本-销售量)虽然企业的最优决策是在边际上考量,即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但是否盈利却是在总量函数(利润函数)上才能反映出来,即利润(或称经济利润,以区别于会计利润)=总收益(价格所谓完全竞争,按鲍莫尔(Baumol)等学者的界定,如果很多企业都能够进入某行业并进行生产,长期内将没有一家企业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换句话说,如果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是自由的(没有沉没成本),只要价格一超过平均成本,企业就有进入的动机。进出自由的市场被称为完全可竞争的(

15、Baumol,Panzar,andWillig,1982)。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将不存在沉没成本(短期内不变成本总是存在的),否则,就违背了自由进出市场的假设前提。现实中很多情况下都有沉没成本的存在,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特征。平均成本(AC),企业虽然亏损,但继续生产要比不生产有利,因为继续生产不仅可以补偿可变成本方面的支出,而且还可以抵补部分不变成本。所以,价格(P)=最小平均可变成本(AVC)的那一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而产品价格(P)=最小平均成本(AC)的那一点,被称为盈亏平衡点。产品价格(P)就张文所谈到的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16、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企业每生产(销售)一个产品,其边际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的产量决策(因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就变为:将企业生产推进到这一点,在该点上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但这只是企业决策的一个方面,因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处于盈利状态。判断是否盈利,还需要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在短期内,不论企业产量多少,总是存在不变成本,所以企业的决策就变为价格与可变成本的比较了。这样,如果平均可变成本(AVC)正是由于企业总是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部分进行生产,所以竞争性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而不是张文所谓的“平均成本曲线上面的边际成本曲线”。当然,如果要对成本曲线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就必须把成本函数和生产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