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019492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现代文学论述题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题目:读狂人日记有感二、在阅读中,可参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和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讲评中的有关内容,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狂人日记是怎样体现新文学运动实质的;(2)作品是如何显示出文学革命实绩的;(3)作品是否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小说发表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这篇作品里体现得非常充分。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狂人日记就为这

2、场文化革命吹响了号角,它是在五四前夕用文学形式向封建主义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鲁迅说他写小说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谓家族制度,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说,这篇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通过主人公狂人的幻觉、错觉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象征性地描写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历史和传统,如第三则日记中古来时常吃人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上字是吃人并从古时的易子而食一直揭露到了吃人的现实,譬如第三则日记里吃狼子村的大恶人,第十则日记里提到吃徐锡林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同时也揭露了封

3、建主义吃人的方法,第一就是颠倒黑白,罗织罪名。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第二是对人施加精神压力逼人自杀,既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这也是封建社会通常采用的方法。集中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厉害,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五四 时期先驱者们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叛逆者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作品通过狂人之口,叫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响亮的战斗的声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个吃人的制度,必须彻底摧毁!这是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显现出了十分深刻的内含。一、题目:周朴园与侍萍、蘩漪的关系二、在讨论中,可参考教材中国现代文

4、学和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讲评中的有关内容,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 周朴园是否真的爱侍萍,为什么?(2)周朴园为什么要强迫蘩漪喝药?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和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及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敲定: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玩弄、侮辱、蹂躏,为了寻求新欢,又把她一脚踢出,逼她跳河自杀,后又装模做样地摆出怀念死者的姿态,但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想打发她走,揭下伪君子的假面目,而原形毕露。都强调:他对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暴露了这一人物在道德上的败坏和虚伪,突出地塑造了他既狠毒又伪善的性

5、格特征。 但是,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很值得商榷。在读罢课文之后。我们不难体会出在失去侍萍之后,周朴园的爱情之火经常在心中燃烧,引起无尽的怀念。这种怀念不因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而淡漠,不因妻室的更迭,贵子的重得而泯灭。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是真挚、深沉的。不向大多数论者所说的那样:是装模做样地摆出一副什么姿态。结合雷雨四幕剧情概要,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怀念的真情表现在多方面:1. 他对侍萍有美好的印象,认为她很贤惠,也很规矩,以至于每年总记得四月十八是她的生日,一切照着侍萍是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2. 自从彼此音信断绝之后,周朴园一直在多方打听她的下落,想把她的坟墓

6、修一修;3. 客厅一直留着侍萍喜欢用的又旧又笨的家具,室内陈设30年来保持不变,甚至年夏天关窗户的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变,试想,周朴园一个人做到这些也许不是很难,可是周家是一个大家庭,周朴园有妻有儿呀;4. 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衬衣时,30年以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一共有五件,其中.,可见那对男女当时是多么相爱,甚至从这里可以看出,侍萍自己也不认为是被玩弄、侮辱、蹂躏的。嫁过两次,遇人都很不容易.恰恰证明了他们当时是多么如意;5. 周朴园也不断教导萍儿不忘生母的生活习惯和自己名字的由来,在家庭矛盾大爆发的紧要关头,仍喝令周萍跪认生母;6. 周朴园在五千元钱的支票被撕后,还预备给济南再寄两万

7、元,在曹禺解放前未修改的剧本里,周朴园甚至嘱咐周萍去把母亲找回来,一块过日子;7.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两年,而且有两个孩子,这决不是:玩弄、侮辱、蹂躏。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狂人日记既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也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

8、,“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

9、,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10、”,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

11、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34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35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

12、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

13、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作品中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的“犯罪”,都激起“他”更为沉重的忏悔,让“他”的忧郁症更为加重,自以为身体每况愈下,忧心忡忡。直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蹈海自杀。这样的作品,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4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

14、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也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林家铺子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过程,表现了作

15、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代表,是茅盾第一篇真正以“乡土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茅盾“农村三部曲”中最好的一篇。而子夜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而且更显示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瞿秋白为此欢呼:“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边城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在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老(二儿子)傩送的短暂接触中,任由自己萌生出爱意,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得知团总想要与有碾房作陪嫁的人家打亲家之后,也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在作者眼中,翠翠对爱情的要求越是大胆,就越纯真而美丽。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翠翠的认识和评价。34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