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01730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子第三讲: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学 教 案学生姓名: 学生性别: 辅导科目:语文所在学校: 所在班级: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点 分至 点 分 共上 小时课 题小学歇后语归类和修辞手法教学目标学会歇后语归类,背诵积累歇后语;掌握小学基本的几种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各种类型歇后语积累;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课程重点内容整理一、 歇后语1.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2.两种主要类型:逻辑推理式的、谐音的歇后语。二、 修辞手法1.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2.主要类型: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

2、对比等。学生对本次上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 满意 一般 差教师评定:1、对学生上次作业的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2、对学生本次上课情况的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学生签字: 教师签字: 班主任签字: 年 月 日教 学 内 容教学内容详解一、 歇后语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

3、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礼物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4、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二、 修辞手法1 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

5、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

6、2)拟物: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

7、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

8、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

9、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10、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

11、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

12、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

13、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

14、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