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01454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山市中小学管理实践案例征集表学校名称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学校类别高中姓 名时纪宇职务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联系方式13731561467案例标题陈情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类别教学管理案例叙述陈情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感动着代代中华儿女。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诚恳感人。而且贯穿其中的其忠孝礼仪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最基本美德。作为现在高中学生,平时生活中过多关注的可能只是友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因此对本文学习亦应是学生德育品质的一次升华。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

2、真、至美、至善的品行。文中语言形式活泼,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让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反复的用心研读文章。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和作者对话,体会作者良好的个人本质及深邃的思想,让学生再研读过程中用心去体会贯穿文章始终的那个“情”。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些话,字字出自肺腑,句句动人神魄得体地表白他绝非以孝敬长辈为借口而抗拒皇命。反复吟诵之中,学生必有所感悟。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

3、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评价,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发觉作者所处的两难环境,体会作者陈述孝情时的情真意切。学生们通过老师引导阅读和小组讨论各自总结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作者眼中的孝的含义。课后让学生们自由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孝”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们自案例叙述己回忆日常生活中能反映“孝”的点滴小事。让学生探讨辩论广义上的孝

4、所包含的方面,以及现在的思想道道观念下,把“孝”提升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它应包含的内容。在本文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始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文字的赏析、对其内容的感悟,以及对作者品质的延伸讨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明确地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育人”的功能。高中教材中的古诗文,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是“语文”完美素材。多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在感受文学美的同时,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陈情表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其

5、以“情之真、意之切”被人们传诵。在设计教学时,我从“情”入手,以探索文章自理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表现文本的方式。所以,在具体的授课中,我设计通过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感知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课后组织学生由文章中得“孝”为出发点,探讨其在现在社会道德体系更深远的含义,把德育教育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上。提出问题与困惑1. 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科

6、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把思想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之中。2. 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要选择恰当的方式。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那样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到反感和无聊。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要体现在对学生不露声色的引导上。引导学生的细想自己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优秀品质,并不一一点破,让学生们在课文学习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收到影响。这个教育的程度如何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得难点。3. 因为时代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文中作者之孝与现代我们所提倡的孝的概念可能也有些差异。这些需要学生们去甄别体会。如何能引导学生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观念紧密结合,从孝敬父母和自己的长辈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我们在德育教育当中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的。单位意见教育局意见各县(市)区注:1.学校名称要填全称,学校类别分为高中、初中、小学等,联系方式填手机及办公电话。 2.案例标题自拟,突出关键词,案例类别分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教育科研、法律法规、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等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