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害防治.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014520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荔枝病害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荔枝病害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荔枝病害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荔枝病害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荔枝病害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枝病害防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荔枝病害防治 荔枝、龙眼分别是属于无患子科的荔枝属和龙眼属植物,均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南方特产名果。荔枝、龙眼的病害种类较多,目前已记载的荔枝病害有49种,龙眼病害有51种。其中以荔枝霜疫霉病、荔枝酸腐病、荔枝和龙眼丛枝病、荔枝炭疽病为较普遍而严重发生的病害。其它次要性病害还有荔枝灰斑病、荔枝溃疡病、荔枝煤烟病、荔枝藻斑病、荔枝苗立枯病、荔枝花而不实、荔枝落果症和荔枝毛毡病等10多种病害。一、荔枝霜疫霉病 【分布及危害】本病旧称荔枝霜霉病或荔枝疫病,主要危害荔枝果实,为荔枝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均有发生。此病不仅为害近成熟的果实,也可危害叶片、花穗、结果小枝、

2、果柄及幼果。在潮湿条件下,可引起大量落果、烂果,损失率可达30%80%。在运输销售期间,此病继续发展,严重影响荔枝鲜果的贮运和外销。【症状】主要危害近熟的果实,亦可危害青果、果柄、花穗、结果小枝和叶片。1果实 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开始发病,先在果皮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无明显边缘;迅速扩展直至全果变为暗褐色至黑色,果肉糜烂,具有强烈的酒味或酸味,并有褐色汁液流出;在发病中后期病部表面布满白色霜状霉层(孢囊梗及孢子囊)。2果柄及结果小枝 果柄及结果小枝发病产生褐色病斑,病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霜状霉层。花穗受害造成花穗变褐色腐烂,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3叶片 嫩叶受害形成淡黄绿色

3、至褐色不规则斑块,病部正、背面都长有白色霜状霉。老叶发病通常多在中脉处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少量褐斑 。【病原】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疫霉科、霜疫霉属、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 Chen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果、病枝及病叶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温湿度适宜时即产生孢子囊、由风雨传播到果实、果柄、小枝及叶片上,主要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为芽管,侵入后一般经1-3天的潜育期即引起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囊,辗转传播危害。果实在贮运中,由于病果和健果混在一起,可以通过接触传染。【发病条件】1湿度和温度 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在

4、高湿条件下,温度为1130均可侵入,在温度18左右只需5分钟便可侵入。病菌侵入后,即使温度适宜(最适宜为2225),而无持续的高湿度,也不能发病。在46月间,荔枝从开花至果实成熟,如果45天连续阴雨,或久雨不晴的梅雨季节,则发病严重。在一般情况下,枝叶繁茂结果多树,发病较多;枝叶稀疏结果少的树,发病较少。同一株树上,树冠下部隐蔽处的果实发病早而严重;树冠四周比较通风透光处发病迟而轻。果园地势低洼隐蔽,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发病亦较重。2果实成熟度 成熟的果实比未成熟的果实容易发病。3品种抗病性 品种间抗病性无明显差别。一般早、中熟种发病较重,迟熟种发病较轻。迟熟品种在田间表现较抗病,主要原因是结

5、果较晚,此时雨水较少,温度较高,避开了病害的发生季节。【防治措施】 1.清洁果园 果实采收后,结合修剪,清除树上枯枝和地面的病果、烂果,集中烧毁,然后用1%硫酸铜溶液喷洒树冠下面的土壤。2.加强栽培管理 控制冬梢,增强树势。 短截长花,适当疏花,减少花量。在果实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可用专用无纺布袋或纸袋套果穗,可显著减轻病害发生。3控制果园的湿度新建果园应选择土壤疏松、便于排水和向阳的园地。现有果园应通过深耕培土和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并搞好果园的排水系统。4化学防治采收前处理: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成熟期可喷药保护果实。选用40%乙磷铝WP2503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WP800倍液;

6、25%瑞毒霉WP800倍液;50%安克WP2000倍液;72%克露WP700倍液;80%大生-M45WP1000倍液等,10天/次,连续34次。采收后处理:贮运果实处理:特克多+普力克(1:1)2000倍液浸果10min,沥干后包装。低温(2-5 )贮运。二、荔枝酸腐病【危害情况】本病为荔枝果实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在荔枝蝽象危害严重的果实上,在贮运期间也常发生,发病率可达10%。【症状】此病多危害成熟果实,一般常在果蒂开始发病,病部初呈褐色,后逐渐变暗褐色,病部逐渐扩大,最后导致全果腐烂。果肉腐烂酸臭,流出酸水,外壳呈褐色硬化。其上白色霉层。【病原】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白地

7、霉菌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和节卵孢菌Oospora sp.,少数为白球拟酵母菌Orulopsis candida(Saito)Lodd.。以上三种真菌均属于土壤习居菌。【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或其他腐败的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或由昆虫传播到荔枝的果实上,分生孢子吸水萌发通过伤口侵入果实内,吸收养分,并分泌酶分解熟果的薄壁组织,致使果肉败坏不堪食用。在贮运期中,通过病果与健果接触进行传播。【发病条件】病害的发生与荔枝的成熟度、伤口的多少,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成熟果实被荔枝蝽象和果蛀蒂虫危害或采果时损伤的果实最容易发病。贮运或销售期

8、间高温高湿条件均有利病原菌的侵入和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1防治荔枝蝽象和果蛀蒂虫 可喷施80%敌百虫8001000倍液,一般防治时间在清明前后荔枝蝽象交尾期。荔枝蝽象若虫的防治应在3龄期之前进行。3采收、运输时,尽量避免损伤果实和果蒂4化学防治 采收前1015天,果实开始转色近成熟期,可喷施70%托布津+75%百菌清(1:1)或50%施保功1000倍液。采收后,果实可用5001000ppm双胍盐或用500ppm抑霉唑+200ppm 2,4-D浸果,对防治酸腐病有较好的效果。三、荔枝炭疽病【危害情况】该病是荔枝幼龄树的重要病,严重发病时,病叶率可达3045%。严重影响幼龄树的生长发育。【症状

9、】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尤其是幼苗、未结果和初结果的幼龄树发病特别严重,成龄树的嫩梢、幼果也可被害。1叶片 叶片上的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慢性型:叶片病斑多从叶尖开始,亦有叶缘、叶内发生的。初在叶尖出现黄褐色小病斑,随后向叶基部扩展,严重时,病斑占据整个叶片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以上,病斑变为褐色。病健界线分明。前期叶面和叶背均为深褐色,后期病部叶面为灰色,叶背仍为褐色。叶缘或叶内发病的则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潮湿时,叶背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叶向内纵卷,易脱落。急性型:一般多在未转绿时的嫩叶边缘或叶内开始发病,初未针头状褐色斑点,后变为黄褐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凹陷病斑,初期有不明显

10、的轮纹,后期呈黑褐色,病部易破裂。后期叶背病部生深黑色小粒点。2嫩梢 顶部先开始呈萎蔫状,然后枯心,病部呈黑褐色,后期整条嫩梢枯死。嫩梢一般发病较少,多在阴雨天气下呈急性型发生。3果实 在幼果直径1015毫米时开始发病,先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呈深褐色,水渍状,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后期病部生黑色小点。【病原】 无性阶段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长孢属 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小丛壳属 Glomerella cingulata ( Stonem) Schr. et spauld 。【发病规律】 荔枝炭疽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树上和

11、落在地面的病叶上越冬。借助雨水和气流进行传播,以雨水传播为主。该病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深翻改土,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2减少侵染来源 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叶、枯梢,集中烧毁。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3叶面喷施氨态氮 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尿素等氨态氮对病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叶面喷施氨态氮可增加叶面吸收外源营养,使植株叶面浓绿,提高植株的长势,从而增强抗病性。氨态氮肥的使用浓度为0.51%,可与杀菌剂混合喷洒。4认真抓好防虫工作 荔枝蝽象等害虫刺吸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孢子的萌发侵入;此外,

12、荔枝蝽象还能携带分生孢子传播,成为扩大再侵染的途径,因而要注意及时防治。5化学防治 在春、夏、秋抽梢后,叶片展开但还未转绿时,就应该抓紧喷药。保果可在4月中、下旬或幼果510毫米大时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可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可选用下列农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600倍液。为了防治抗药性,可交替使用。4月上、中旬应重点保护春梢,此期间正是荔枝蝽象猖獗期,可结合杀虫剂混合喷药,能收到防病灭虫的良好效果。四、荔枝、龙眼丛枝病【分布与危害】本病又称为鬼帚病。主要分布在福建、广

13、东、广西、海南等地区。发病枝梢的花穗不能结实,或造成枝梢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症状】病梢上的幼叶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严重的整张叶片呈带状。成长叶呈波浪状,叶面凹凸不平,叶脉黄绿色,呈明脉现象,叶脉间呈黄绿色斑纹。叶缘向叶背卷曲,叶尖向下弯曲。小叶柄常扁化变宽。发病严重时,叶片畸形,暗褐色,不能展开。病梢上的各种畸形叶不久干枯脱落成为秃技。发病严重者,新梢丛生,节间缩短,顶部有各种畸形的叶片。当病叶脱落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名“丛枝病”。花穗受害时,节间缩短,丛生簇状,花朵畸形,膨大,褐色,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病花发育不正常,常早落,不能结实。偶尔能结1-2个小果,则果小,

14、不能食用。 【病原】本病是由龙眼丛枝病毒 Longan witches broom virus (LWBV)侵染所致。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121000毫微米;只存在于寄主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体聚集在一起,少数是单独存在。其后又从病枝梢皮内、病叶的叶柄和叶脉中,分离出1种球状粒体,大小约为4070毫微米。究竟哪一种粒体为本病的病毒粒体,有待进一步研究。亦有根据症状表现为病原可能是类菌原体,尚待深入研究。丛枝病毒的寄主范围除龙眼外,人工接种尚可侵染荔枝。【侵染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染,用二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约经78个月的潜育期就可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有病的苗木、接穗和种子的调运。 福建农

15、科院果树研究所病毒组试验研究证明,龙眼鬼帚病自然传病介体昆虫是荔枝蝽象和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蝽象12龄若虫不能传病,但34龄若虫的传病率高达18. 8450,成虫寿命长,能飞翔,其传病范围和传病时期均超过若虫。荔枝蝽象成虫和若虫每年611月,均能传播此病。龙眼角颊木虱成虫传病率为22337 8,每年411月份均能传病,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是主要传病时期,因此,田间毒源充分,春梢的病叶和病梢最多。【发病条件】发病条件通常幼龄树比成年树容易发病。高压苗比实生苗发病率高。龙服各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红核仔、牛仔、大粒、赤壳、油潭本、普明阉、福眼、蕉眼、花壳、乌龙岭等品种均较感病;而信代本、东壁龙眼等则较抗病或耐病。果园管理不良,荔枝椿象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植株,容易发病。【防治措施】1实行检疫 严禁从病区输出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防止此病传到无病区。新建果园,如发现个别植株发病,应及早砍除烧毁。2培育无病苗木 应从无病区或病区的无病果园中选取无病接穗进行育苗,不能在病树上采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